每问招提境,藉舒山水情。
泮宫惟致敬,圣道正昌明。
那见梅英发,爱听松籁清。
过墙即书院,多士勖躬行。
每问招提境,藉舒山水情。
泮宫惟致敬,圣道正昌明。
那见梅英发,爱听松籁清。
过墙即书院,多士勖躬行。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前往文庙行礼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敬仰之情。首句“每问招提境”,以“招提”借指文庙,表达了作者对文庙环境的向往与好奇。接着,“藉舒山水情”,则流露出作者在文庙中寻求心灵慰藉,通过山水之美来净化心境的愿望。
“泮宫惟致敬,圣道正昌明。”这里提到的“泮宫”是古代学府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表达对圣贤之道的尊崇与敬仰,同时强调了这种智慧与道德的传承正在发扬光大。接下来的“那见梅英发,爱听松籁清”,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如梅花的绽放和松树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文庙环境的静谧与高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与欣赏。
最后,“过墙即书院,多士勖躬行。”这句话点明了文庙与书院之间的联系,暗示了知识与道德教育的连续性。这里的“多士勖躬行”意味着众多学子都在努力实践,追求学问与品德的双重提升,体现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文庙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其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尊重与推崇,以及对未来人才培育的美好愿景。
崚崚花下石,晔晔石上芝。
花以喻忘忧,石以喻匪移。
傍彼三秀荣,侑我九霞卮。
秋光正鲜妍,有鸟来瑶池。
衔此瑞世图,翩翩集庭墀。
珍羞罗芬芳,丝竹吹参差。
婺彩挂南天,下照莱子衣。
婆娑北堂前,借问阿母谁。
篯铿难为兄,膝有张仲儿。
行年才半百,其乐不可支。
长跽进一觞,千秋以为期。
远客恶离曲,孽雁恶弦声。
弦声落雁翼,离曲伤客情。
客行万里远,去去何时返。
鞍马䟤跋劳,宛宛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仆夫中夜饭。
河冰不弭渴,絺绤不禦寒。
丝竹满坐欢,不解游子颜。
游子在他乡,哀歌空自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