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回波乐·其四十三》
《回波乐·其四十三》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教你修道时,使你得长年。

他物实莫取,自物亦□□。

□□□□□,□□□□缘。

若无自他见,何处有心偏。

如斯不得道,从君更问天。

(0)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四十三首。诗中探讨了修行与得道的主题,强调了内在自我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无分别心的状态下达到道的境界。

“教你修道时,使你得长年。” 开篇即点明了修道的目的,旨在延长生命,提升精神境界。接下来,“他物实莫取,自物亦□□” 暗示了修道者应专注于自身内在的修养,而非外在的物质追求。这里的“□□”可能代表“舍弃”或“放下”,强调了去除杂念和欲望的重要性。

“□□□□□,□□□□缘。”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修道的过程,强调了与外界的和谐共处,以及通过因果关系理解宇宙的运作规律。这表明了修道不仅仅是个人内心的修炼,也涉及到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若无自他见,何处有心偏。”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即在无分别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平静。这里的“自他见”指的是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理解,而“心偏”则意味着偏见或执着。通过消除这些障碍,修道者能够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最后,“如斯不得道,从君更问天。” 表达了一种如果未能达到道的境界,可以继续探索和寻求的精神态度。这句话鼓励人们即使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也不要放弃,而是要持续地探索和实践,直至找到真正的答案。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强调了修道过程中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在无分别心的状态下达到精神自由的可能性。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和前人韵·其二

茶瓜不作片时留,又向悠然作胜游。

花径似经新扫洒,竹林唤起旧风流。

天教有象皆楷写,世已无书可校雠。

长日苦遭蝉噪聒,杖藜拟访涧泉秋。

(0)

再用儒字韵二首·其一

人才长与世相疏,若谓无才即厚诬。

方朔长身无饭吃,人间饱死几侏儒。

(0)

漫述二首·其二

跏趺围褐越鸡晨,洒落生缘治水薪。

一艺湛酣任疏放,百家杂揉识疵醇。

舂炊断断西畴穑,书记翩翩东郭㕙。

飘兀篮舆绝畦畛,莽苍更访隐湛沦。

(0)

六月不雨至七月中自宽一首

宿舂仅有忧将竭,嘉穗连云委暵旸。

厦屋珍台求暂寓,桃笙葵扇殆难当。

荷烝兰藉肴溪涧,藕脆萍馨饭莽苍。

龙火西颓已辰浃,何时得见雨浪浪。

(0)

古语

蘖槎匪意称居士,馈橐谁家号智囊。

鸢戾青云莫吁讶,雕逃炎热利深藏。

(0)

赠马正卿秀才

男儿生可怜,赤手空腹无一钱。

死丧三世委平地,骨肉不得归黄泉。

徒行乞丐买坟墓,冠帻破败衣履穿。

矫然未肯妄求取,耻以不义藏其先。

辛勤直使行路泣,六亲不信相尤愆。

问人何罪穷至此,人不敢尤其怨天。

孝慈未省鬼神恶,兄弟宁有木石顽。

善人自古有不遇,力行不废良谓贤。

(0)
诗词分类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诗人
毌丘俭 朱高炽 李宗谔 宋璟 刘采春 孙皓 徐绍桢 黄大临 龚用卿 丘丹 吕坤 朱翊钧 蔡寿祺 常衮 李璆 陈琳 徐干 汤惠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