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
钟呗成僧国,湖山称法家。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
钟呗成僧国,湖山称法家。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名为《题居上人法华新院》。诗中描绘了一幅佛教寺院的生动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和追求。
“浮名深般若”一句,以“浮名”指代外在的声誉或名号,而“深般若”则是佛教术语,意为深邃的智慧。这里暗示寺院之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智慧和宁静。
“方寺设莲华”一句,“方寺”指的是座落于平坦之地的寺院,而“设莲华”则是指寺院中种植或供奉莲花。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和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这句话描绘了寺院内外兼修,追求精神洁净的环境。
“钟呗成僧国”一句,以“钟呗”指代佛教中的礼仪或chanting(梵呗),而“成僧国”则形容寺院中众僧修行之地。这里强调了寺院作为僧侣修行之所的重要性。
“湖山称法家”一句,“湖山”描绘了自然景观,而“称法家”则意味着寺院是弘扬佛法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寺院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也是传播佛法的场所。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两句,“一尘多宝塔”可能指的是寺院内供奉舍利或其他佛教圣物的小塔,而“千佛大牛车”则是形容寺院中供奉众多佛像的车辆,或许是用于仪式和游行的装饰车。这里强调了寺院作为佛教信仰中心的重要性。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两句,“能诱泥犁客”形容寺院能够引导迷失之人走向正道,而“超然识聚沙”则是指诗人自己超脱世俗,认识到尘世的无常和虚幻。这两句话体现了诗人的自我修养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寺院的宁静与庄严,以及佛教礼仪和信仰的盛况,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厚情感。
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
左掖期先至,中园景未斜。
含毫歌白雪,藉草醉流霞。
独限金闺籍,支颐啜茗花。
世业嵩山隐,云深无四邻。
药炉烧姹女,酒瓮贮贤人。
晚日华阴雾,秋风函谷尘。
送君从此去,铃阁少谈宾。
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
二八城门开道路,五千兵马引旌旗。
水通山寺笙歌去,骑过虹桥剑戟随。
若共吴王斗百草,不如应是欠西施。
爱尔含天姿,丹青有殊智。
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
西子不可见,千载无重还。
空令浣沙态,犹在含毫间。
一笑岂易得,双蛾如有情。
窗风不举袖,但觉罗衣轻。
华堂翠幕春风来,内阁金屏曙色开。
此中一见乱人目,只疑行到云阳台。
藩篱小鸟何甚微,翩翩日夕空此飞。
只缘六翮不自致,长似孤云无所依。
西城黯黯斜晖落,众鸟纷纷皆有托。
独立虽轻燕雀群,孤飞远惧鹰鹯搏。
自怜天上青云路,吊影徘徊独愁暮。
衔花纵有报恩时,择木谁容托身处。
岁月蹉跎飞不进,羽毛鹪悴何人问。
绕树空随乌鹊惊,巢林只有鹪鹩分。
主人庭中荫乔木,爱此清阴欲栖宿。
少年挟弹遥相猜,遂使惊飞往复回。
不辞奋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随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