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谈遗德,传流终未休。
甘依泉石老,不应栋梁求。
风树贻深感,云山徙故丘。
宪台忠孝在,宠赠被恩稠。
乡里谈遗德,传流终未休。
甘依泉石老,不应栋梁求。
风树贻深感,云山徙故丘。
宪台忠孝在,宠赠被恩稠。
这首挽诗,由明代文人杨士奇所作,是对逝者高尚品德与生前事迹的深情追忆。诗中以“乡里谈遗德,传流终未休”开篇,点明了逝者在乡间的美德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接着,“甘依泉石老,不应栋梁求”,描绘了逝者淡泊名利,乐于隐居山林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其超脱世俗的赞美。
“风树贻深感,云山徙故丘”,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变迁,寄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哀思。逝者如同风中的树木,虽已离去,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云山迁徙,象征着逝者灵魂的远行,但其精神永存。
最后,“宪台忠孝在,宠赠被恩稠”,赞扬了逝者生前的忠诚与孝顺,以及死后受到的崇高荣誉与厚待。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逝者美德的颂扬,展现了古人对于道德品质的崇尚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逝者深深的敬意与怀念。
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世道日以漓,人事日以非。
吾宗昔昌繁,儒冠森巍巍。
时节相会聚,燕笑芳菲菲。
迩来岁复岁,存者星晨稀。
我今七十九,奄奄一息微。
汝亦七十八,缡褷旧羽衣。
老我虽待尽,犹与坟墓依。
而汝百里外,茕鹤傍孤飞。
我非寿彭篯,汝非丁令威。
年事已到此,馀生露易晞。
后会安可必,欲别增歔欷。
相送出门去,溪寒日无辉。
我伫汝回首,此意知者希。
丁宁且加餐,得健时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