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这首诗是宋代学者陈傅良所作的《寄题陈同甫抱膝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自己清贫生活的感慨。诗中以“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开篇,看似描绘出生活的基本需求和仕途的轻易可得,实则暗示了世态炎凉,人们追求物质与权力过于轻易。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中的“抱膝翁”形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他为何要如此忧心忡忡?“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借梧桐落叶和凤凰消失,寓言贤才被埋没,流露出对人才被忽视的悲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绪,他在草丛中低吟,儿女们也为他的境遇而落泪。接下来,“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诗人发出一声长啸,表达内心的激愤与孤独,这声音在寂静中回荡,让听到的人深感其情感之深沉。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描述了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居住在路边,从事农耕,反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表达了他对读书求知的自嘲,感叹岁月蹉跎,自己却一事无成。
最后,“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直抒胸臆,表达出深深的忧虑和压抑,抱膝无处安放,出门又能何处寻求安慰?“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以门前蓬蒿的高度隐喻自己的处境,不愿再向外人诉说,只愿默默承受。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个人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我爱慈乌好,慈乌孝且灵。
亲恩思返哺,人事为先鸣。
沐雨缁衣洁,骞风墨翅轻。
白鸥非所侣,玄鸟颇堪朋。
萃立虞庭异,群飞柳第荣。
吻伤新邑号,柏集著台名。
世罕雌雄辨,人惟孝义称。
嗟哉枭与獍,视尔愧何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