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久病小愈雨中端午试笔四首·其二》
《久病小愈雨中端午试笔四首·其二》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爱与陈玄酷作缘,馀波染指黑斓斑。

呼童汲水无来底,自掬垂檐一滴悭。

(0)
翻译
爱情与陈玄的命运紧密相连,余波影响下他们的生活留下了痕迹。
试图唤来童仆打水,却始终无人回应,只能自己从屋檐下接一滴水,显得吝啬无比。
注释
陈玄:一个人名或代指某种命运。
染指:比喻受到牵连或沾染。
黑斓斑:形容颜色深浅不均,这里可能象征生活的复杂和变化。
呼童:呼唤童仆。
汲水:打水。
无来底:没有人回应。
自掬:自己动手。
垂檐:屋檐。
一滴悭:一滴水也舍不得。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在久病初愈之际,于雨中端午时节所写的试笔之作。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

"爱与陈玄酷作缘,馀波染指黑斓斑"一句,以“爱”字开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同时提及“陈玄”,可能是指古代某位高僧或仙境之意象。这里的“酷作缘”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境界。而“馀波染指黑斓斑”则形象地描绘了雨水滴落在手指上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情怀。

"呼童汲水无来底,自掬垂檐一滴悭"这两句,则通过孩子取水的动作,表达了一种对生命之水不易获得的感慨。诗人呼唤童子去汲水,但水底似乎无穷无尽,这里的“呼”字传递出一种急迫和渴望。而“自掬垂檐一滴悭”,则是诗人在无法等待之下,自己从屋檐上接住了一滴雨水,表现了对生命中每一点滋润都不愿放过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将诗人在久病初愈、端午时节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阅战国策有感而言十首·其九李疵雠贤

朝贤必堕耕,举士独存名。

不断谗人舌,安救战国倾。

(0)

集雅诗二十首·其十四苏颋

许公苫块时,诚心动日知。

天子一忠臣,良繇孝子为。

我观民与物,岂不自亲推。

已识裁成意,应教罗织衰。

及夫献替日,亦惟宽厚贻。

箕裘洵国器,苏宋乃埙篪。

文章虽小技,巨手必孤持。

燕许如堪并,吴兢那可移。

(0)

七夕产一男弗育内子抱疴予亦伏枕成三绝·其三

残灯无焰梦回时,五夜虫声莫助悲。

尚有盈腔真感慨,未应海角便颠迷。

(0)

十五发鼍江之百宜喜诸山不染腥尘而有作

飞烟处处网寒山,幽客临风乍浣颜。

所恃林峦多郁确,始教泉石并深閒。

千峰爽气相回薄,一片秋光自往还。

便合从兹招隐士,淹留宁假桂枝攀。

(0)

看花饮宋尔孚清斋得脉字

日愁春尽向花索,不谓耽花情已癖。

意中每作俟时思,多方滋树培春脉。

悲秋有友晓相过,似于春事都有责。

徙倚花间聊徘徊,指点春光倍怜惜。

人来乃说载花舟,溯流宛在浮春壁。

携我披衣一观之,君翻为主我为客。

几株芳艳出李桃,数本青青留竹柏。

与君次第共平章,平分春色使君择。

为爱深红爱浅红,可怜瘦白怜肥白。

红白阶前何纷纷,午光欲炽炎光赫。

花容懒惰如吾疲,贤哉主人急张席。

谁能对此不花留,更许同人为春炙。

传杯颇令花欲酡,移樽每见春难却。

北海床头不易空,孟遵门内多藏轭。

花前莫问醉与醒,取醉为君君莫逆。

君赋梅花令客酬,我馀竹马从儿策。

壶奕分曹费黄昏,东墙日影正西掷。

有友狂奔意若何,临桥脱履似飞舄。

举手终当恕醉人,连裾仍向子京宅。

一丘曲折劳跻攀,十武仍须上山屐。

含思转袂觅初筵,天镜溶溶窥岸帻。

忽闻窦外大声呼,把臂登堂相肘掖。

屡舞傞傞向余歌,自誇一饮川吸百。

白眼观天卮未倾,惊座雄谈顿冰释。

独馀子云双鬓皤,主人歌骚扬拟易。

庭花相对寂无言,舍花欲去念花只。

出门不辞主不知,一天明月印归迹。

看花得酒步月归,花月与酒称三益。

閒步幽墀问我花,悠然不觉沁心魄。

叮咛此意寄来春,好留烟景记今夕。

(0)

柳中人四绝·其三

颇疑流水动朝馡,错认荷风上晓衣。

愿借微风风不已,便随芳气达罗帏。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文廷式 程垓 林旭 舒亶 张九龄 真德秀 纪昀 范浚 郝经 鲍溶 吴均 黎廷瑞 杨无咎 白朴 周伦 李益 李贽 刘永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