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趺坐冷知秋,笳鼓声传出郡楼。
阅世梦中知是梦,说禅头上更安头。
邦君化得俱吟咏,居士年应赋莫休。
只恐官梅能动兴,从梁江草唤人愁。
蒲团趺坐冷知秋,笳鼓声传出郡楼。
阅世梦中知是梦,说禅头上更安头。
邦君化得俱吟咏,居士年应赋莫休。
只恐官梅能动兴,从梁江草唤人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者在深秋时节静坐蒲团,内心感受着季节的变迁与世事的无常。诗人通过“阅世梦中知是梦”这一句,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相融合,表达了对人生虚幻本质的深刻洞察。接着,“说禅头上更安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禅者在谈论佛法的同时,也似乎在寻找着心灵的归宿。
“邦君化得俱吟咏,居士年应赋莫休”两句,既是对前文禅者生活状态的延续,也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邦君与居士,分别代表了世俗与隐逸两种生活方式,而“吟咏”与“赋”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最后,“只恐官梅能动兴,从梁江草唤人愁”两句,以自然景物入诗,借“官梅”(官府所种之梅)与“江草”(江边生长的草)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在面对美好事物时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欣赏的喜悦,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忧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者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深度。
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
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
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
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
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
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
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
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
胥也来读山中书。
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
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
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
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
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
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
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重赋明山歌送胥式有仪还武昌》【元·张翥】盱母城南隐居者,一生耕凿盱南野。何年移入明山来,筑楼山颠云在下。环山小坞三十六,中有清池荫桑竹。日高坞口烟雾消,稍见行人出深谷。池头古井穿石空,绝底暗与江流通。井中鲤鱼长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龙。隐居何人曾子白,谁其从者胥生式。先生喜与山为徒,意不在仙在楼居。胥也来读山中书。溪翁野老时时一相过,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壶。兴酣题诗满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华盖浮丘,石门麻姑,邻峰丘壑可游衍,山中之乐足以遄吾躯。生今掉头不肯住,京尘茫茫岁云暮。岂知卬亦爱山人,未办山赀得归去。曾先生,几时把袂明山行,洒扫楼上听松声。黄精饱啖一千日,飞上丹梯朝玉京。
https://shici.929r.com/shici/SBBklc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