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遥望片云无,坐待冰轮出海隅。
沆瀣已垂梧叶重,婵娟犹惜桂华孤。
夜阑红烛休更秉,春满香醪不用沽。
且放虚檐歌缓转,恐惊三匝未栖乌。
青天遥望片云无,坐待冰轮出海隅。
沆瀣已垂梧叶重,婵娟犹惜桂华孤。
夜阑红烛休更秉,春满香醪不用沽。
且放虚檐歌缓转,恐惊三匝未栖乌。
这首宋诗《十七夜待月》是虞俦所作,描绘了诗人夜晚静候明月升起的情景。首句“青天遥望片云无”,写出了诗人仰望星空,只见一片云彩都没有,展现出夜晚的清朗。接着,“坐待冰轮出海隅”表达了对月亮从海平面升起的期待。
“沆瀣已垂梧叶重”一句,通过“沆瀣”(夜露)和“梧叶重”暗示夜深露重,而“婵娟犹惜桂华孤”则以“桂华”(月光)的孤独,映衬诗人内心的期待与寂寞。随着夜深,诗人劝慰自己“夜阑红烛休更秉”,不必再执着于点亮蜡烛,因为春天的气息已经弥漫,美酒也无需特意购买。
最后两句“且放虚檐歌缓转,恐惊三匝未栖乌”,诗人决定在屋檐下轻声歌唱,唯恐歌声惊动尚未归巢的乌鸦,流露出诗人享受宁静、不愿打扰自然的雅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等待月升时的闲适与诗意。
庞眉老僧无住着,不问山林与城郭。
谈禅到处即跏趺,白昼天花如雨落。
心知一境万缘空,静与晴霄海月同。
锡振春山常伏虎,钵含秋水自藏龙。
问师今年僧腊几,手种苍松旧松子。
松身已作蛟龙鳞,定中一念犹未起。
白石垂萝净窈冥,炉香一炷两函经。
涧猿时擎野果供,山鬼或倚寒岩听。
荷为袈裟荔为带,世人见者皆再拜。
师言是悉有漏因,我今已入无色界。
十年奔走乱如丝,对榻空论不遂期。
每叹道缘于世浅,惟师与我最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