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山光碧,何人一洗来。
水帘秋气爽,石洞晓云开。
幽径通西掖,虚亭倚上台。
凭高瞻望处,紫塞绝氛埃。
雨后山光碧,何人一洗来。
水帘秋气爽,石洞晓云开。
幽径通西掖,虚亭倚上台。
凭高瞻望处,紫塞绝氛埃。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山色清新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首句“雨后山光碧”,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雨后山色的碧绿,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何人一洗来”一句,既是对雨水洗净山色的赞叹,也暗含着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感慨。
“水帘秋气爽,石洞晓云开”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雨后的凉爽和清晨的宁静。水帘仿佛是秋天的凉意凝结而成,石洞中的晨雾在阳光下渐渐散去,展现出一种空灵与静谧之美。
“幽径通西掖,虚亭倚上台”描绘了一条通往深山幽谷的小路,以及一座位于高处的空亭,暗示了诗人行走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两句通过空间的转换,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
最后,“凭高瞻望处,紫塞绝氛埃”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时的感受。紫塞,泛指边塞之地,此处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与纯净。绝氛埃,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超脱,仿佛能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山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的愿望。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
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两吹风。
满斛泠泠注不穷,幻尘乾慧洗皆空。
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
金粟示为除病恼,跋陀仍已获圆通。
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
闻说何郎操行端,萧然环堵若为安。
鸟啼花发阻携手,水远山高空凭栏。
别後想多黄绢作,春来尤厌惠文弹。
两章读罢知高义,贵贱交情自古难。
东阡北陌坐淹时,偶为高风振羽仪。
十丈莲花开处远,三年楮叶刻成迟。
鬓毛但速安仁老,钱粟难输曼倩饥。
尚赖故人遥省忆,发挥春色有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