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夏之夜,百虫无不鸣。
侵寻迫秋杪,惟有蟋蟀声。
微物乏巨喙,寒翅厉酸清。
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
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
不然且立死,焉问懒妇惊。
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
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
畴昔夏之夜,百虫无不鸣。
侵寻迫秋杪,惟有蟋蟀声。
微物乏巨喙,寒翅厉酸清。
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
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
不然且立死,焉问懒妇惊。
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
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之夜的诗,通过对昆虫鸣叫声的细腻刻画,传达了时光飞逝、生命脆弱和自然界的肃穆气氛。诗人以"畴昔夏之夜,百虫无不鸣"开篇,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夜景象,但随即转向秋夜,昆虫声响减少,只剩下蟋蟀的声音。这突出了季节更迭和生命力度的变化。
诗中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如"微物乏巨喙"描绘了小昆虫因寒冷而鸣叫无力的境况,"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则形象地展现了即将到来的严冬使得昆虫几乎失声。"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更是用以物喻人,表现出在严酷自然面前生命的渺小和无奈。
最后两句"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则从宏观角度审视,指出了自然界对万物平等,无论大小,都在严寒的季节中沉默或隐匿起来。这不仅是对昆虫生命状态的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
门外可罗雀,长者肯来寻。
留君且住,听我一曲楚狂吟。
枉了闲烦闲恼,莫管闲非闲是,说甚古和今。
但看镜中影,双鬓已星星。
人生世,多聚散,似浮萍。
适然相会,须索有酒且同倾。
说到人情真处,引入无何境界,惟酒是知音。
况有好风月,相对且频斟。
郊原浩荡,正夺目花光,动人春色。
白下长干佳丽最,寒食嬉游人物。
雾卷香轮,风嘶宝骑,云表歌声遏。
归来灯火,不知斗柄西揭。
六代当日繁华,幕天席地,醉拍江流窄。
游女人人争唱道,缓缓踏青阡陌。
乐事何穷,赏心无限,惟惜年光迫。
须臾聚散,人生真信如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