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禅人晓禅味,辟如屋底看山翠。
又如人持京师书,虽不是香有香气。
荒台老骨一片青,风吹日炙石文腥。
携将三百溪藤纸,摩取四十二章经。
般若禅人晓禅味,辟如屋底看山翠。
又如人持京师书,虽不是香有香气。
荒台老骨一片青,风吹日炙石文腥。
携将三百溪藤纸,摩取四十二章经。
此诗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名为《般若台为无怀上人作》。诗中以般若禅人之视角,描绘了对禅悟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首句“般若禅人晓禅味”,点出主题,般若禅人对禅学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接着,“辟如屋底看山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从平凡之处发现不凡之美,如同在屋内也能欣赏到窗外山色的翠绿,强调了禅悟的普遍性和内在性。
“又如人持京师书,虽不是香有香气”,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观点,指出即使没有外在的香气,内心也能感受到书籍(知识)的香气,即通过内心的修行和领悟,能感知到精神层面的丰富和美好。
接下来,“荒台老骨一片青,风吹日炙石文腥”描绘了一幅荒凉之地的景象,但通过“一片青”这一细节,暗示了生命或精神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在艰苦环境中,也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同时,通过“风吹日炙石文腥”这一描述,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但这种痕迹并非全然负面,而是蕴含着历史的沉淀和故事的丰富性。
最后,“携将三百溪藤纸,摩取四十二章经”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通过携带纸张和阅读经典,不断积累和探索,以求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这里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尊重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禅悟与自然、知识与精神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追求智慧的哲理。
海气扑城城不守,倭奴夜进金山口。
铜签半傅鸊鹈膏,刀血斜凝紫花绣。
天生吕生眉采竖,别却家门守城去。
独携大胆出吴关,铁皮双裹青檀树。
楼中唱罢酒半曛,倒著儒冠高佛云。
从游泮水践绳墨,却嫌去采青春芹。
吕生固自有奇气,学敌万人非所志。
天姥中峰翠色微,石榻斜支读书处。
吾闻燕赵出豪俊,郭子才气何瑰奇。
雕鹗翱翔整风翮,骅骝腾踏开霜蹄。
除书小试还佐郡,轺车遥遥指三晋。
读书读律一以贯,盘错恢恢有馀刃。
问君听狱何所同,冰壶一片悬心胸。
民俗简朴矧易治,依稀乃有陶唐风。
桑乾河边冰已泮,春明门外日色烂。
青鬓红颜照锦袍,道上行人谁不羡。
新知义气情不无,何以赠子双昆吾。
临风忼慨浩歌起,期子异政传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