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毅陈夫子,谈兵孰与过。
运筹知必胜,善将不论多。
汉阵千重黑,胡沙万里皤。
如闻洗戈甲,谁为挽天河。
沉毅陈夫子,谈兵孰与过。
运筹知必胜,善将不论多。
汉阵千重黑,胡沙万里皤。
如闻洗戈甲,谁为挽天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的作品《元舆携酒见过三首》中的第三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名为陈夫子的军事家形象,通过对其谈论兵法的描述,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首句“沉毅陈夫子”点明了人物的特质——沉着坚定,具有非凡的毅力。接着,“谈兵孰与过”表达了对陈夫子在军事理论上的高度评价,暗示无人能与其相匹敌。
“运筹知必胜,善将不论多”进一步赞扬了陈夫子的军事智慧和领导能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显示出他能够准确预测战局,制定出必胜的战略。同时,强调了优秀的将领并不一定需要数量众多,言下之意是陈夫子以其卓越的个人能力足以引领胜利。
接下来的“汉阵千重黑,胡沙万里皤”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争场景。汉军布阵密集,如同黑色的洪流,而胡人的沙漠则广阔无垠,呈现出一幅宏大的战争画卷。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也暗示了陈夫子所指挥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最后,“如闻洗戈甲,谁为挽天河”表达了对陈夫子功绩的赞美。洗戈甲意味着彻底清除战争的痕迹,象征着陈夫子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还可能采取措施减少战争带来的破坏。而“谁为挽天河”则是借用古代传说中的故事,比喻陈夫子有能力解决更大的问题或挑战,展现出其远超常人的能力和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夫子形象的塑造和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
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昔时忧我寒,缝衣纫线长。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举衣不忍著,举箸不下吭。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西轩无落晖,所赖西庭竹。
竹间有古叶,竹上有繁绿。
夜雨一洗梢,朝阳似晞沐。
焚香爱此心,自不同诸俗。
望望佳人来,未来云已暮。
当时千里恨,不独看云故。
何此启虚堂,定知吟秀句。
还会古人心,古人非特赋。
郊郭山林有美处,皆为释子所栖托。
高闲不与时俗侵,寂静岂唯鱼鸟乐。
朝望平田插稻苗,暮看西村收雨脚。
故人河内守,昨日报已亡。
同气泣上党,悲风生太行。
曩为众所惜,今复人共伤。
阮籍本真率,感慨寿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