榾柮燔春火尚红,暮寒才觉卷帘通。
炉灰画尽诗初就,蜡炬烧残酒未中。
闷爱拾遗吟语燕,閒同中散送飞鸿。
蹇驴不敢朝天去,十日何曾过巷东。
榾柮燔春火尚红,暮寒才觉卷帘通。
炉灰画尽诗初就,蜡炬烧残酒未中。
闷爱拾遗吟语燕,閒同中散送飞鸿。
蹇驴不敢朝天去,十日何曾过巷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日暮时分独自居处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细腻体味。
首联“榾柮燔春火尚红,暮寒才觉卷帘通”,以“榾柮”(粗木)燃烧的余烬映照出春天的火光仍显微红,暗示着冬末春初的季节交替,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温暖与希望。随着夜幕降临,寒意渐浓,诗人方才意识到需要打开窗帘,让外界的空气流通进来,这一细节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生活细微变化的关注。
颔联“炉灰画尽诗初就,蜡炬烧残酒未中”,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炉灰上画满了诗句,表明诗人沉浸在创作之中,而蜡烛即将燃尽,却仍未饮尽杯中的酒,这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艺术创作与饮酒享乐两种生活方式的融合。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态度。
颈联“闷爱拾遗吟语燕,閒同中散送飞鸿”,运用了两个典故。“拾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他常常在燕子的吟唱中寻找灵感;“中散”则是指晋代的嵇康,他喜欢在闲暇时欣赏飞鸿。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虽感孤独,但依然热爱生活,从自然界的细微之处汲取灵感,享受孤独中的宁静与自由。
尾联“蹇驴不敢朝天去,十日何曾过巷东”,以“蹇驴”(行动不便的驴)比喻自己,暗示诗人因某种原因无法前往朝堂或追求更高的理想,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徘徊。然而,“十日何曾过巷东”一句,看似无奈,实则蕴含着诗人对现状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即使无法实现远大的目标,也依然能在巷东的小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自我处境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微妙处理。
大道久荆榛,歧路苦未并。
博约岂不贤,末学恣驰骋。
口耳谩纷纭,徒知响与影。
吾心自神明,一掬涵万境。
昔者斯文麾,紫阳已独秉。
厥德天不孤,时生陆子静。
陆朱夫何殊,性天俱炳炳。
议论偶异同,吁咈岂为痉。
考亭任重资,汲多费深绠。
象山直劈豪,举手提要领。
一起跬步间,循循登峻岭。
一从百仞巅,洞视下万顷。
辙迹随入途,金兰同有永。
何知好事徒,纷纷自燕郢。
古人亦有言,闻过乃为幸。
二翁九京中,岂不重炯炯。
低头古墓下,想象见光景。
有剑不敢悬,为君发深省。
怜君千里别,新马黑貂裘。
白首辞乡泪,黄云入塞愁。
月明沙碛夜,霜落雁门秋。
去去燕然上,功名会见收。
我伤天缺无人补,四海婴儿失其母。
北人跃马渡黄河,请和使者空旁午。
二君北去宗族从,国祚千钧垂一缕。
天心保赵有真孤,重云翳日今复吐。
万姓讴歌子启贤,沈痛脱然离肺腑。
闻招贤士筑层台,更纳直言悬谏鼓。
弥缝辅赞要真儒,相国岂无房与杜。
中兴之主信非常,睿武英明如太祖。
巍巍虞舜有重瞳,穆穆文王生四乳。
銮舆若返天下安,未说登三并咸五。
咄嗟庙堂不须忧,行看两陛舞干羽。
调羹休羡最南枝,国香继踵开酴醾。
先容岂藉早梅力,到了自结东君知。
孤芳缭绕春虽晚,典型题在黄金盏。
一家风骨端不凡,故使天公独青眼。
中兴英主方急贤,屡辞温诏挽不前。
平生忠赤照肝胆,危论鲠谔能回天。
左蜀分符尚馀略,浙路霜台亦轻著。
朝廷鼎鼐席尚虚,君家况是个中脚。
寒儒筦库埋晨昏,欲排阊阖嗟无门。
洗眼江淮看腾踏,妖气一扫清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