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
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
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
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
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
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所作,名为《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祝愿。
“师经非纸上,师佛在心中。”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意指真正的学问或信仰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内化于心的理解与感悟。诗人通过这样的开篇,为后面的情感表达埋下了伏笔。
“觉路何曾异,行人自不同。” 这两句则转向送别的情景,意指每个人走的道路都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条路,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也不尽相同。这既是对出发者独特经历的认可,也是对自己留下的深刻理解。
“水云晴亦雨,山木夜多风。”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天气变化和山林声响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自然界的不定性似乎与人生的无常相呼应,增添了一层深意。
“闻结西方社,尚书待远公。” 这两句则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在旅途中结识良师益友,同时也期待着他的消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期盼。
整首诗通过内外交织的手法,将送别之情与哲理思考相结合,使得情感表达既深刻又不失柔美,是一首充满文采的佳作。
江东故人半零落,江头石郎泪双阁。
三丧未葬家苦贫,举世今无魏州郭。
睢阳范郎方少年,相看不语意茫然。
江舟载麦五百斛,挥手付之如一钱。
归来侍立庭闱畔,白发闻之为一莞。
亦知父子本同心,若待庭趋嗟已晚。
君不见庆州饥民曾告荒,使君自发常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