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星罗宇,四更山吐云。
隔窗霏势拟,欹枕飒声闻。
农务既云毕,閒情且自欣。
明当咏烝涉,亦欲习劳勤。
半夜星罗宇,四更山吐云。
隔窗霏势拟,欹枕飒声闻。
农务既云毕,閒情且自欣。
明当咏烝涉,亦欲习劳勤。
此诗描绘了夜晚雨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中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首句“半夜星罗宇”描绘了深夜星空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静谧与深沉。接着“四更山吐云”,则将视角转向山峦,描绘出山间云雾初生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隔窗霏势拟,欹枕飒声闻”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进一步渲染了雨夜的氛围。隔着窗户,雨丝如织,仿佛在窗前编织着细密的网;倚靠在枕上,雨声清晰可闻,似乎在诉说着夜的秘密。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界的雨声也有了生命,增添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后两句“农务既云毕,闲情且自欣”转而关注人的活动与情感。在农事繁忙之后,诗人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悠闲,内心充满了喜悦。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反映了诗人对劳作后的放松与满足感。
最后,“明当咏烝涉,亦欲习劳勤”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行动的期待与决心。他计划在明天继续吟咏雨中的景象,并且想要通过劳动来充实自己,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蕴含了对劳作与休息之间平衡的思考。
孤桐生龙门,檿丝出东国。
相合为素琴,不离君子侧。
清弹何悠扬,遗音为发越。
中涵千古心,养彼至人德。
云胡变新声,丝竹异古昔。
繁响难具论,哇淫日沦惑。
举俗逐时好,谁能称在昔。
万事亦复然,不独琴与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