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子骏洛中书事》
《和子骏洛中书事》全文
宋 / 司马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

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

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

况有耆英诗酒乐,问君何处不如唐。

(0)
注释
西都:指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
冠盖:古代官员的冠帽和车盖,代指官员。
比户:每家每户。
凿龙山:在龙山上开凿工程。
羽觞:古代一种鸟形的酒杯。
耆英:年长而有威望的人。
翻译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都城,权贵官员们悠闲地聚集于此,来自各地。
每家每户都种植着竹子,清风习习,满川的翠绿土地适宜养蚕植桑。
在龙山上开凿出壮丽的景观,如同天宫阙口,洛河之水引导着船只载着美酒畅游。
更何况还有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此吟诗作酒,享受生活,问你哪里能比得上唐朝的风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西都(即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的繁华景象。开篇两句“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勾勒出一个繁华热闹的都市图景,其中“冠盖”指的是轿子和官帽,是当时官员外出的标志,“优游”则表达了人們在街上从容不迫的样子,“萃五方”则意味着来自五方的人们汇聚一地。

接下来的两句“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这里,“比户清风”形容的是每家每戶都有清新的風,"人种竹"则表明人们在庭院中种植着竹子;"满川浓绿"写出了河流两岸郁郁葱葱的绿色,而“土宜桑”则指出这片土地适合种植桑树。

诗中的第三部分“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展示了人与自然并存、互动的一面。“凿龙山断开天阙”可能在形容某个工程的宏大,即通过开凿山脉来连接或改变地理环境;“导洛波回载羽觞”则表现出水利建设对改善生活的积极影响,其中“羽觞”可能是古代的一种器物,用于盛放酒水。

最后两句“况有耆英诗酒乐,问君何处不如唐”则转向了文化和个人情感的层面。“况有耆英”指的是年长有经验的人,“诗酒乐”表明这些人在文学和宴饮中寻找乐趣;“问君何处不如唐”则是对听者提出的问题,询问在哪个地方不能比得上唐朝的繁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城市景观以及文化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都繁华文明的赞美之情。

作者介绍
司马光

司马光
朝代:宋   字:君实   号:迂叟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生辰: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猜你喜欢

驻跸避暑山庄

仁祖当年兹避暑,今来避暑奉慈亲。

敢图逸豫忘深虑,亦为柔怀恤远人。

胜地秋临虽已屡,好山夏景讶初新。

却思卅二年前事,圣日依然照此身。

(0)

出口杂咏·其二

塞田每看好秋成,绿茂弥冈已慰情。

暗卜有收疑信半,大都期望忌其盈。

(0)

雨中过清河·其一

拂曙鸣梢过石桥,吉骢丝雨度飘萧。

麦登高廪先秋见,万顷仍看遍绿苗。

(0)

题唐寅嵩山十景·其十金碧潭

结搆本卢鸿,藻缋复伯虎。

太少总无言,堂堂自今古。

(0)

题唐寅嵩山十景·其五云锦淙

石激泻珠湍,色声供静悦。

我亦临田盘,创名千尺雪。

(0)

御园雨泛·其三

□?入土实称甘,结穗方欣二麦含。

此地佳哉晴亦可,一时悬念到畿南。

(0)
诗词分类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诗人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刘球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黄尊素 赵壹 李约 傅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