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其才愧弗宜,但于牧养要张施。
未应拙政才兼月,森出来牟过两岐。
长短异形垂美穗,青黄间色识新枝。
悬知瑞应由明主,自是丰年属圣时。
用过其才愧弗宜,但于牧养要张施。
未应拙政才兼月,森出来牟过两岐。
长短异形垂美穗,青黄间色识新枝。
悬知瑞应由明主,自是丰年属圣时。
这首诗名为《麦秀三岐》,作者是宋代诗人袁说友。诗中通过对麦田的描绘,表达了对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对明主圣时的期许。首句“用过其才愧弗宜”可能是在感慨人才的使用,认为有些才能并未得到充分施展;“但于牧养要张施”则强调了管理和引导的重要性。
接下来,“未应拙政才兼月,森出来牟过两岐”运用比喻,将麦田的丰饶与政治治理相联系,暗示良好的政策能让百姓生活富足,超过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如来牟(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的时期。诗人通过“长短异形垂美穗,青黄间色识新枝”生动描绘了麦田的生机盎然,展示了麦子在不同阶段的美丽景象。
最后两句“悬知瑞应由明主,自是丰年属圣时”直接表达了对明君的赞美,认为这样的丰收是由于英明的统治者带来的,预示着这是一个属于圣明时代的丰年。整首诗语言质朴,寓言性强,富有哲理,展现了袁说友对于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期盼。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中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
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
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虞渊日沈群动息,露点苍苔鬼工泣。
纤尘不染堪舆清,秋水无痕湛晴碧。
初若照胆镜,飞上天一璧。
又如骊龙珠,跳出沧海窟。
冷光透体骨髓凝,灏气侵人毛发立。
年年中秋事行理,孤馆残灯滞他邑。
今岁居贫家,此景颇自适。
持杯向月月堕酒,举酒长吞月随入。
酒到胸中飞火车,月入诗肠□冰汁。
眼花忽见仙人来,笑语欣然若相识。
长笛叫虚寒,馀响裂岩石。
搔首于两间,今夕复何夕?
云中老桂飘古香,树影婆娑印蟾璧。
天风忽吹散,人月两俱失。
玉山倒入无何乡,雄鸡声里东方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