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麦秀三岐》
《麦秀三岐》全文
宋 / 袁说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用过其才愧弗宜,但于牧养要张施。

未应拙政才兼月,森出来牟过两岐。

长短异形垂美穗,青黄间色识新枝。

悬知瑞应由明主,自是丰年属圣时。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màixiùsān
sòng / yuánshuōyǒu

yòngguòcáikuìdànyǎngyàozhāngshī

wèiyìngzhuōzhèngcáijiānyuèsēnchūláiguòliǎng

chángduǎnxíngchuíměisuìqīnghuángjiānshíxīnzhī

xuánzhīruìyìngyóumíngzhǔshìfēngniánshǔshèngshí

注释
愧弗宜:感到惭愧未能充分利用。
牧养:管理和领导。
拙政:拙劣的政务。
森出来牟:比喻才能出众。
两岐:两个选择,这里指前任的政绩。
美穗:成熟的庄稼穗子。
新枝:新生的植物枝条。
瑞应:吉祥的征兆。
明主:贤明的君主。
丰年:丰收的年景。
圣时:圣明的时代。
翻译
我感到惭愧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但在管理上仍需精心布局。
他的才能并不逊于月之明亮,却在治理上超越了前任的两个选择。
不同长度和形状的穗子垂下,青黄相间的颜色标志着新生的枝条。
可以预见,吉祥的征兆来自贤明的君主,丰收的年景属于圣明的时代。
鉴赏

这首诗名为《麦秀三岐》,作者是宋代诗人袁说友。诗中通过对麦田的描绘,表达了对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对明主圣时的期许。首句“用过其才愧弗宜”可能是在感慨人才的使用,认为有些才能并未得到充分施展;“但于牧养要张施”则强调了管理和引导的重要性。

接下来,“未应拙政才兼月,森出来牟过两岐”运用比喻,将麦田的丰饶与政治治理相联系,暗示良好的政策能让百姓生活富足,超过历史上著名的贤臣如来牟(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的时期。诗人通过“长短异形垂美穗,青黄间色识新枝”生动描绘了麦田的生机盎然,展示了麦子在不同阶段的美丽景象。

最后两句“悬知瑞应由明主,自是丰年属圣时”直接表达了对明君的赞美,认为这样的丰收是由于英明的统治者带来的,预示着这是一个属于圣明时代的丰年。整首诗语言质朴,寓言性强,富有哲理,展现了袁说友对于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期盼。

作者介绍

袁说友
朝代: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猜你喜欢

北宅秘园诗

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

微风清幽幌,馀日照青林。

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

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

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

(0)

孟珠·其四

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

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

(0)

送许从诗

来若迅风欢,逝如归云征。

离合理之常,聚散安足惊。

(0)

盘中诗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

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

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

结中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

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

姓为苏。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

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

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0)

听雪斋以夜色飞花合春声度水深分韵得飞字

暮雪密成围,寒侵酒力微。

度窗闻暗响,启户见斜飞。

渐觉明书幌,时来近舞衣。

酣歌过午夜,香霭正霏霏。

(0)

中秋醉后偶作

虞渊日沈群动息,露点苍苔鬼工泣。

纤尘不染堪舆清,秋水无痕湛晴碧。

初若照胆镜,飞上天一璧。

又如骊龙珠,跳出沧海窟。

冷光透体骨髓凝,灏气侵人毛发立。

年年中秋事行理,孤馆残灯滞他邑。

今岁居贫家,此景颇自适。

持杯向月月堕酒,举酒长吞月随入。

酒到胸中飞火车,月入诗肠□冰汁。

眼花忽见仙人来,笑语欣然若相识。

长笛叫虚寒,馀响裂岩石。

搔首于两间,今夕复何夕?

云中老桂飘古香,树影婆娑印蟾璧。

天风忽吹散,人月两俱失。

玉山倒入无何乡,雄鸡声里东方白。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诗人
荀勖 项羽 吴彩鸾 黄宗会 陈函辉 何胤 薛曜 李致远 留正 刘旦 龙仁夫 钱福 冯应榴 玄觉 刘知几 江标 章纶 柴中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