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寿原上,诏拜承吉卜。
尝读贞观书,及兹幸斋沐。
文皇昔潜耀,隋季自颠覆。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
仙驭淩紫氛,神游弃黄屋。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
杳杳九嵏深,沈沈万灵肃。
鸟飞田已辟,龙去云犹簇。
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士蒙景福。
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
礼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禄。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清秋寿原上,诏拜承吉卜。
尝读贞观书,及兹幸斋沐。
文皇昔潜耀,隋季自颠覆。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
仙驭淩紫氛,神游弃黄屋。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
杳杳九嵏深,沈沈万灵肃。
鸟飞田已辟,龙去云犹簇。
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士蒙景福。
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
礼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禄。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皇帝在清秋季节前往寿原上举行祭祀活动的壮观场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借助自然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现任君主的赞颂之情以及对国家安定与繁荣的美好祝愿。
“清秋寿原上,诏拜承吉卜”开篇即设立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透露出皇帝在清秋时节亲自前往寿原进行祭祀活动的情景。"尝读贞观书"则是诗人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来佐证其对现实政治局势的看法。
“文皇昔潜耀”以下几句,诗人借用了历史上的盛世与衰败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当今圣君的赞美之情。"隋季自颠覆"暗示了历史上隋朝末年动乱的教训,而“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则显示出诗中皇帝在治国安民上的英明与仁慈。
接下来的几句“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描绘了皇帝的尊贵和国家军政大权的稳固,以及朝廷中良臣、勇将的存在,这些都是维护国家安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显示了对未来美好祝愿的展望,而"仙驭淩紫氛,神游弃黄屋"则是诗人通过超脱现实世界来表达对皇帝崇高境界的赞美。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以下几句,描绘了皇家陵墓的庄严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以及皇帝祭祀时的神圣气氛。
最后,“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吾皇弘孝理,率士蒙景福”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德政的称赞以及对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主题。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对比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崇高敬意与国家安定繁荣的美好祝愿。
哀哉渔父性命轻,扁舟似叶泛沧瀛。
钓丝垂下收未尽,飓风乍起浪纵横。
月落天昏迷南北,冲涛触石饱鲵鲸;
是时正值岁除夜,家家聚首酣酒炙。
惟有渔父去不归,妻子终宵忧且讶;
元旦江头问归舟,方知覆溺葬东流。
二十馀舟百馀命,妻靠谁养子谁收!
人言岛上希杀掠,隔断胡马赖海若。
那料海若渐不仁,一年几度风波恶。
风波之恶可奈何,岛上渔父已无多。
犹忆十年前,粝饭足饱噍;
六、七年以来,但糜亦欢笑。
去年艰粒食,饥赖山薯疗;
今年薯也无,冷灶频断烧。
有田不得耕,耕熟复遭剽;
若望人解推,譬之瓠无窍。
举世尚武功,不闻需智调;
亦或饰文名,未解赏墨妙。
众方悦谐媚,而余孤且峭;
每怀杞人忧,持论中其要。
以此触忌讳,乏绝谁相吊!
今年既如此,明年可预料?
问余服未服,仰天头自掉。
群盗连山苦未平,几回痛哭募乡兵。
千金散尽供奔走,万劫逃来更死生。
请援无人空断指,倒戈有约误同盟。
昨朝骨肉今仇敌,如此人心绝可惊。
秋鹗翔千仞,不肯随众鸟;
杰士贵独立,落落出人表。
与其失之随,毋宁蹈其矫;龙、比伏斧刀,夷、齐甘饿?。
万古立人极,只以一矫了;
才非矫不生,节非矫不成。
管宁渡辽海,以矫全其清;
虞集卧东山,以矫全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