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宫潇洒胜蓬瀛,此日重来感物情。
石径雨馀苍藓合,洞门春尽白云生。
坐临浅水鸥相狎,行傍空岩鹤自迎。
却羡步虚坛上月,夜深犹弄紫箫声。
琳宫潇洒胜蓬瀛,此日重来感物情。
石径雨馀苍藓合,洞门春尽白云生。
坐临浅水鸥相狎,行傍空岩鹤自迎。
却羡步虚坛上月,夜深犹弄紫箫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再次造访一座清幽的道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道观内外的自然景色与氛围。首句“琳宫潇洒胜蓬瀛”以“琳宫”比喻道观,形容其环境清雅脱俗,犹如仙境。接着,“此日重来感物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次重访的感慨,物是人非,情感复杂。
“石径雨馀苍藓合,洞门春尽白云生”两句,通过雨后石径上的青苔和春末洞门处的白云,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雨后的石径上,青苔覆盖,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而洞门处的白云,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循环更迭。
“坐临浅水鸥相狎,行傍空岩鹤自迎”描绘了诗人静坐于小水边,与鸥鸟嬉戏,漫步于空岩旁,受到仙鹤的迎接,进一步渲染了道观的神秘与和谐。鸥鸟和鹤都是自然界中的灵禽,它们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寓意着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最后,“却羡步虚坛上月,夜深犹弄紫箫声”表达了诗人对道观中夜晚月色与箫声的向往与羡慕。步虚坛上的月色与悠扬的紫箫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世俗纷扰的仙境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观内外景致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愿景。
谁似玉泉子,锦衣抛掷金吾去,独向渔樵结俦侣。
长镵大笠卧烟霞,世上皇王杳何许。
有时走上西山巅,倚剑挂天默无语。
君不见城中甲第真可怜,梁肉饱饫绮纨鲜。
朝喜承恩暮沾赐,何人勒石登燕然。
匈奴昨日窥边郡,羽书夜入榆林镇。
好驰十万清幕庭,归来笑取封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