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炎无计作逃奔,日日邀人款寺门。
世事竟须从佛化,古人幸得到今论。
断虹残雨南湖院,粥鼓茶香梦蝶园。
赖有郑虔歌当泣,灯前霁月上修垣。
避炎无计作逃奔,日日邀人款寺门。
世事竟须从佛化,古人幸得到今论。
断虹残雨南湖院,粥鼓茶香梦蝶园。
赖有郑虔歌当泣,灯前霁月上修垣。
此诗《郑六亭先生同游法华寺》由清代诗人谢金銮所作,描绘了夏日避暑访寺的情景与感受。
首联“避炎无计作逃奔,日日邀人款寺门”开篇即点明主题,以“避炎”二字直抒夏日酷热难耐之感,而“无计作逃奔”则表达了寻求清凉之所的迫切心情。接着“日日邀人款寺门”一句,既展现了诗人频繁造访寺庙的频率,也暗示了寺庙在炎热夏季为人们提供的一片凉爽之地。
颔联“世事竟须从佛化,古人幸得到今论”转而探讨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世事纷扰最终应归于佛学的教诲,古人对佛法的领悟和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价值。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之情。
颈联“断虹残雨南湖院,粥鼓茶香梦蝶园”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断虹残雨之后的南湖院,空气中弥漫着粥鼓茶香,仿佛置身于梦境般的蝴蝶园中。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心旷神怡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尾联“赖有郑虔歌当泣,灯前霁月上修垣”以郑虔(唐代诗人)的典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诗人借助郑虔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时,能够像郑虔一样,以歌咏代替哭泣,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同时,“灯前霁月上修垣”一句,以月光洒在高墙之上,象征着心灵的光明与纯净,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喧嚣尘世中寻找心灵平静的追求。
寂寞两相阻,悠悠南北心。
燕惊沧海远,鸿避朔云深。
夜梦江亭月,离忧陇树阴。
兼秋无限思,惆怅属瑶琴。
单于南去善阳关,身逐归云到处闲。
曾是五年莲府客,每闻胡虏哭阴山。
他日初投杼,勤王在饮冰。
有辞期不罚,积毁竟相仍。
谪宦今何在,衔冤犹未胜。
天涯分越徼,驿骑速毗陵。
肠断腹非苦,书传写岂能。
泪添江水远,心剧海云蒸。
明月珠难识,甘泉赋可称。
但将忠报主,何惧点青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