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寄浮屠教,心将汗漫游。
无眠长达曙,却立动经秋。
秘诀神仙授,灵苗洞壑求。
诛茅探虎穴,投杖涸龙湫。
丹熟炉应冷,禅馀室更幽。
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名已标真籍,身犹隐沃洲。
逍遥访岩穴,迢递别林丘。
遍览缙云境,还浮一叶舟。
三千功欲满,鹤驭恐难留。
迹寄浮屠教,心将汗漫游。
无眠长达曙,却立动经秋。
秘诀神仙授,灵苗洞壑求。
诛茅探虎穴,投杖涸龙湫。
丹熟炉应冷,禅馀室更幽。
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
名已标真籍,身犹隐沃洲。
逍遥访岩穴,迢递别林丘。
遍览缙云境,还浮一叶舟。
三千功欲满,鹤驭恐难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亿的《送觐道人归故》。诗中表达了对出家为僧的人的送别之情,以及对修行者精神世界的赞美。
"迹寄浮屠教,心将汗漫游。" 这两句诗描绘出行脚踏遍佛法净地,心向佛法无限延伸的境界,显示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和对远行者精神追求的理解。
"无眠长达曙,却立动经秋。" 这两句表明修行者日夜不息,无论晨曦暮色,都在进行着精神上的修炼和探索。
接下来的几句“秘诀神仙授,灵苗洞壑求。诛茅探虎穴,投杖涸龙湫。”则描绘了一种神秘的修炼场景,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道家修行和寻找仙药的理解。
"丹熟炉应冷,禅馀室更幽。" 这两句诗写出了炼丹术的成果与寂静禅房中的深邃氛围,体现了内丹功夫的高深莫测和修行者的宁静心境。
"登山不累息,入夏亦重裘。名已标真籍,身犹隐沃洲。" 这几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出家人的精神寄托和物质上的简约。
最后,“逍遥访岩穴,迢递别林丘。遍览缙云境,还浮一叶舟。”写出了诗人对于修行者闲适自得、游历山水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他们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道家、佛家的修炼过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宗教信仰和精神修行的尊重与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