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牛羊径,江干到竹扉。
一松留晚照,万雀诉朝饥。
香蚀炉中篆,苔乾石上衣。
僧言贫亦好,过客近来稀。
苦竹牛羊径,江干到竹扉。
一松留晚照,万雀诉朝饥。
香蚀炉中篆,苔乾石上衣。
僧言贫亦好,过客近来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寺院景象。首句“苦竹牛羊径,江干到竹扉”以“苦竹”与“牛羊径”开篇,营造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之感,竹径通幽,引人遐想。接着,“江干到竹扉”则进一步拓展了视野,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江边,暗示着寺院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一松留晚照,万雀诉朝饥”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静一动,一高一低,生动地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活力。夕阳下的一株松树,静静地守护着寺院,而清晨时分,成千上万的鸟儿聚集,似乎在诉说着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场景既富有诗意,又蕴含着生活的朴素与真实。
“香蚀炉中篆,苔乾石上衣”则转向了寺院内部的描写,炉中的香烟缭绕,仿佛是心灵的净化之气;而石上的青苔,虽已干燥,却依然保持着生命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这两句通过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寺院内独特的氛围与禅意。
最后,“僧言贫亦好,过客近来稀”表达了僧人的生活态度与对现状的接受。在物质条件相对简朴的情况下,僧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同时也反映出寺院访客的减少,或许意味着世事的变迁与人心的淡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禅意的寺院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和谐共生,以及在简单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哲思。
宇宙何寥邈,造化苦长勤。
绵绵初生条,倏忽摧为薪。
采薪须采枝,采薪休采根。
枝伤可复生,根蹶难为春。
牛山既濯矣,乃尚寻斧斤。
斧斤亦易缺,生理亦易灭。
畴若予草木,帝咨益重烈。
往谐周虞衡,咸若夏鱼鳖。
尽物斯尽人,性分在调燮。
寄语诗人,可曾似、玉颜鸦色。
休更拟、铜仙铅泪,痛辞宫阙。
七发谁从枚乘后,五噫常在梁鸿侧。
尽天家、倾国重佳人,升平歇。繁华梦,难消灭。
兴废事,何从说。有低头神甫,子规啼血。
消息难凭云际雁,玲珑只见窗前月。
听高歌、换却断肠声,壶敲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