皑皑原上霜,萋萋道傍草。
金石有销铄,人生安可保。
大化为炉锤,万物何缴绕。
达士耻近图,所思在远道。
荣瘁非有期,修名苦不早。
焉能自结束,坐向风尘老。
皑皑原上霜,萋萋道傍草。
金石有销铄,人生安可保。
大化为炉锤,万物何缴绕。
达士耻近图,所思在远道。
荣瘁非有期,修名苦不早。
焉能自结束,坐向风尘老。
这首诗名为《感怀二十首(其二)》,由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全诗以自然景象开篇,霜雪覆盖的平原与茂盛的路边草木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生命脆弱和世事无常的感慨。接着,诗人将自然界的金石与人生命运相类比,指出即便是坚硬如金石之物也会有消融之时,人的一生又如何能够得到保障?随后,诗人以“大化为炉锤”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生命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诗中“万物何缴绕”一句,表达了世间万物皆受命运束缚,难以逃脱宿命的轮回。紧接着,诗人通过“达士耻近图,所思在远道”两句,揭示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高远的生活态度。他感叹人生的荣辱兴衰并无固定期许,而追求名声的急切也往往让人感到苦涩。最后,“焉能自结束,坐向风尘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忧虑,以及不愿在世俗尘埃中老去的心境。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命运和理想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