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天渴虹长万尺,下饮沧江化为石。
鞭之叱之成此桥,桐城太守莆中客。
往时欲渡川无梁,行人海葬蛟蜺宅。
自从天堑变康庄,无复风涛阻形役。
我生飘泊一飞鸿,缘在重留雪泥迹。
手摩苔藓读遗碑,百五十字凝古色。
碑中空记倡义人,岁久谁能识王实?
将军下海语荒唐,流俗相传偏啧啧。
古人利济同一心,或传或否堪太息!
沈吟此事意难平,斜凭危栏日将夕。
汀洲橹唱催人归,几阵松风洒巾帻。
匆匆作诗别江神,何日重来看潮汐?
横天渴虹长万尺,下饮沧江化为石。
鞭之叱之成此桥,桐城太守莆中客。
往时欲渡川无梁,行人海葬蛟蜺宅。
自从天堑变康庄,无复风涛阻形役。
我生飘泊一飞鸿,缘在重留雪泥迹。
手摩苔藓读遗碑,百五十字凝古色。
碑中空记倡义人,岁久谁能识王实?
将军下海语荒唐,流俗相传偏啧啧。
古人利济同一心,或传或否堪太息!
沈吟此事意难平,斜凭危栏日将夕。
汀洲橹唱催人归,几阵松风洒巾帻。
匆匆作诗别江神,何日重来看潮汐?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桥的壮观景象和历史变迁。首句“横天渴虹长万尺”以彩虹喻桥的雄伟,暗示其跨度极大。接下来,“下饮沧江化为石”形象地描述了桥梁与江水的交融,以及桥体的坚固。诗人提及“桐城太守莆中客”,表明桥的建造者身份,以及它对当地的影响。
诗中提到洛阳桥以前“川无梁”、“行人海葬”的艰难,与后文“天堑变康庄”形成对比,展现了桥梁建设带来的巨大改变。诗人以“我生飘泊一飞鸿”自比,表达对洛阳桥历史的感慨和个人际遇的联想。
“手摩苔藓读遗碑”描绘了诗人触摸碑文的细节,表现出对历史遗迹的敬仰。“百五十字凝古色”强调碑文的沧桑感和历史沉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可能已忘记倡义者的姓名——“王实”,这引发了诗人对历史遗忘的叹息。
诗人批评“将军下海语荒唐”的传说,认为古人虽有共同的济世之心,但事迹是否被正确传承令人叹息。最后,诗人倚栏沉思,听着江面的船歌和松风,表达了对洛阳桥的深情告别,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何日重来看潮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洛阳桥的历史叙述,寓言式地探讨了历史记忆、英雄事迹的流传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短藜曳云入,径仄差著足。
铄晴彻宝界,深洞漏仙箓。
乍历溅寒阴,小憩豁虚烛。
峦县忽摧势,苔破未滋绿。
奇纹烂鬼斧,坠乳掇流玉。
往款有耶律,摩挲伤代促。
冶游谁者子,金羁控牙箙。
挥手拗馀怒,冥坐信飞宿。
燕州四月花可怜,九衢柳色碧如烟。
风光满眼堪游乐,何事开尊是别筵。
与君相识亦未久,过逢客里衔杯酒。
知君事武更能文,词赋韬钤两兼有。
曾持将印古循州,又佩征符瘴海头。
威名赫赫冠南斗,古时卫霍君其俦。
英雄无那多憔悴,轗轲怜君未得意。
深山缚虎不见劳,邻家捕鼠翻为累。
持书万里叫帝阊,九重温旨白日光。
封章已下大司马,义概旋惊武选郎。
纸中功伐明如镜,吏议逡巡未能定。
劝君且早还故乡,急为吾邦扫枭獍。
人生世上贵立身,莫将龙蠖论屈伸。
崆峒挂弓丈夫事,会看高阁图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