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老去饮无兴,居士病来闲有馀。
犹觉醉吟多放逸,不如禅定更清虚。
柘枝紫袖教丸药,羯鼓苍头遣种蔬。
却被山僧戏相问,一时改业意何如。
先生老去饮无兴,居士病来闲有馀。
犹觉醉吟多放逸,不如禅定更清虚。
柘枝紫袖教丸药,羯鼓苍头遣种蔬。
却被山僧戏相问,一时改业意何如。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暮年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开篇两句“先生老去饮无兴,居士病来闲有馀”表明主人公因年龄增长,对于宴饮之乐已不再热衷,而由于身体状况的原因,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接下来的“犹觉醉吟多放逸,不如禅定更清虚”则透露出他虽然仍有一些放纵自我的时刻,但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不如静心修佛来得纯净和超脱。
中间两句“柘枝紫袖教丸药,羯鼓苍头遣种蔬”展示了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他可能是一位僧人或深居简出之士,使用天然材料制作药物,并通过打坐冥想来达到心灵的平静。
最后两句“却被山僧戏相问,一时改业意何如”则是诗人在遭遇他人的询问后,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表达了对于改变现状或重新选择道路的一种考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省,展现了一位老年文人对于生活、信仰与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以及面对晚年可能出现的人生转折时的豁然开朗。
人在远堂山下居,家有远堂堂上书。
阶苔帘草意自如,有书可读山可庐。
人于富贵不肯足,我于贫贱乐有馀。
相逢休问我何好,亦有好处人未知。
一池斗大泉可掬,一波掌平数丛菊。
菊吾金,泉吾玉,何用封侯万钟粟。
君不见孔门乐处无日无,疏食饮水肱常曲。
蕴玉抱清辉,闲庭日潇洒。
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