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市客,怅重游。又深秋。凉月小,暮山愁。
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人如玉,倚香篝。拨箜篌。
红蜡下,锦缠头。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
燕市客,怅重游。又深秋。凉月小,暮山愁。
玉蟾蜍,金腰袅,醉红楼。人如玉,倚香篝。拨箜篌。
红蜡下,锦缠头。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
这首清代董俞的《三字令·重过燕山》描绘了一幅秋夜燕市的怀旧画面。诗人以“燕市客”自比,表达了重游旧地时的深深感慨。"又深秋"点明了季节,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凉月小,暮山愁"通过月色和远山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玉蟾蜍,金腰袅"运用了象征手法,可能指的是酒杯或月亮,暗示了宴饮的场景。"醉红楼"则暗示了昔日繁华的欢宴之地,如今只剩下醉酒的记忆。"人如玉,倚香篝"描绘了美人的形象,她犹如美玉般温润,倚在香篝旁,增添了诗意的韵味。
"拨箜篌"的动作,透露出音乐的旋律,可能是诗人借以排遣心中的愁绪。"红蜡下,锦缠头"描绘了夜晚的灯火和奢华,但同时也暗含了时光流转,繁华不再的落寞。最后三句"眼波横,眉黛浅,最风流"是对美人风情的细致刻画,她的眼神流转,眉黛轻浅,展现出独特的风韵,成为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简洁的三字句式,勾勒出一幅秋夜燕市的画卷,寓情于景,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
主人爱溪还爱云,去年走谒武夷君。
九曲溪流太清泚,千峰云气何氤氲。
幔亭得预曾孙宴,归带白云千万片。
天风倏忽下蓬瀛,吹散长空成组练。
漫士何年写此图,一溪云气长模糊。
恍疑接笋峰前见,还记天游顶上居。
一别溪头峰六六,经年不举看云目。
愿学宗生作卧游,画图一见心能足。
王师张挞伐,四处大徵兵。
枵腹焉能战,所忧在呼庚。
中帑不可问,何贵举朝争。
便宜取济事,古人亦有行。
金花数十万,三军色肉生。
矫诏非无罪,久矣权重轻。
圣怒原不测,严谴翻为荣。
岂其爱阿堵,想为尊朝廷。
外人那得知,微意恐不明。
未免损圣德,成我臣子名。
此处应介介,君何以为情。
一般落红作春殿,不向树底向溪砚。
花神应是好文雅,笔公墨君邀缱绻。
如眠似起意韵骄,石床作枕藤纹荐。
谁言陌上少残芳,不衬马蹄扑人面。
岂特花开有高低,花谢亦自分贵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