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落红作春殿,不向树底向溪砚。
花神应是好文雅,笔公墨君邀缱绻。
如眠似起意韵骄,石床作枕藤纹荐。
谁言陌上少残芳,不衬马蹄扑人面。
岂特花开有高低,花谢亦自分贵贱。
一般落红作春殿,不向树底向溪砚。
花神应是好文雅,笔公墨君邀缱绻。
如眠似起意韵骄,石床作枕藤纹荐。
谁言陌上少残芳,不衬马蹄扑人面。
岂特花开有高低,花谢亦自分贵贱。
这首诗以瓶花为题,描绘了花落于案间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花与文人的关系,以及花落后的不同景象和寓意。
首句“一般落红作春殿”,以“落红”比喻花瓣,将花瓣比作春日宫殿中的装饰,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展现出花瓣在春天凋零时的美丽与哀愁。
接着,“不向树底向溪砚”,转折之处,诗人将花瓣的去向从树底转向溪砚,暗示花瓣虽已凋零,却并未失去其价值,而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与笔墨相邀,共同创造艺术之美。
“花神应是好文雅,笔公墨君邀缱绻”,进一步深化了花与文人的关系,将花神拟人化,赋予其对文雅的喜好,同时强调了笔墨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它们与花神一同邀请文人共赴艺术的盛宴。
“如眠似起意韵骄,石床作枕藤纹荐”,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花瓣的状态比作半睡半醒,充满韵味,仿佛在石床上以藤纹垫作为枕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氛围。
“谁言陌上少残芳,不衬马蹄扑人面”,诗人反问,即使是在荒凉的路上,也并非没有残存的芬芳,花瓣即使落在马蹄下,也能扑面而来,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最后,“岂特花开有高低,花谢亦自分贵贱”,诗人借花开花谢之理,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认为无论是花开还是花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只有盛开之时才显高贵,凋零之后同样能展现其独特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瓶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更蕴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艺术和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洞察。
望瀛洲尺五,听海客、诧登临。
记岛月分秋,天星降夕,神璧精金。
他年作霖雨手,且明光奏赋寓良箴。
槐府黑头旧业,芹宫青岁雄襟。
骎骎。
宝勒向东吟。
戏彩看而今。
更袜步黄云,琴弹碧玉,汇泽杯斟。
争先长至几日,料春风多喜鹊传音。
梅蕴和羹心在,线添补衮工深。
记澄湖抱练,画舫参差,闹花时节。
油壁鸣堤,有障萦屏列。
燕草香融,鸦条香浅,似渭城烟雪。
急管斜阳,衙娘葱蒨;带围寒怯。
苏小间情,绿杨如织,阑槛东好山千叠。
料得如今,也翠销红歇。
何限繁华,春来都付与,数声啼鴂。
谩怆羁魂,扁舟买醉,谢公明月。
莲舟玉字,得真人亲授。
圯上家风又还有。
问因何五马,踏月云台。
秋色里,却赏烟霞袖手。
酒边听说剑,歌舞升平,方许君为赤松友。
任浊世纷纭,海水扬尘,再相见、雪髯依旧。
且岁岁、中秋后逾旬,更半月东篱,菊花重九。
客西湖,听夜雨。
更向别离处。
小小船窗,香雪照尊俎。
断肠一曲秋风,行云不语。
总写入、征鸿无数。
认眉妩。
唤醒岩壑风流,丹砂有奇趣。
羞杀秦郎,淮海谩千古。
要看自作新词,双鸾飞舞。
趁月底、重修箫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