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江姝、宝钗半股,又绕青丝一缕。
洞庭渔父扁舟远,摘尽吴头楚尾。谁得似。
似放诞文君、柔滑如脂体。佳人水沚。
算不比浮萍,波漂露宿,何事名千里。
东曹掾,为尔挂冠归去。西风昨夜还起。
愁予老系京华梦,正恐欲归无计。归也未。
便一棹家乡、偕隐无人矣。春前尚记。
想素手调羹,和盐伴豉,饱识厨娘味。
问江姝、宝钗半股,又绕青丝一缕。
洞庭渔父扁舟远,摘尽吴头楚尾。谁得似。
似放诞文君、柔滑如脂体。佳人水沚。
算不比浮萍,波漂露宿,何事名千里。
东曹掾,为尔挂冠归去。西风昨夜还起。
愁予老系京华梦,正恐欲归无计。归也未。
便一棹家乡、偕隐无人矣。春前尚记。
想素手调羹,和盐伴豉,饱识厨娘味。
这首词以“问江姝”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女子如同宝钗般的秀美形象,她的发丝如青丝一缕,既典雅又娇媚。接下来,词人将渔父的扁舟与洞庭湖景相结合,暗示了女子的娴静与远离尘世的气息。他将女子比喻为放诞的文君,肌肤柔滑如脂,赞美其超凡脱俗之美。
“佳人水沚”三句进一步强调了女子的纯洁与不随波逐流,比起浮萍和露宿的生涯,她更像是一处静谧的港湾。接下来,词人表达了自己因思念这位女子而萌生辞官归乡的念头,西风的意象增添了离别的感伤。
“愁予老系京华梦”一句揭示了词人对京城生活的牵挂,但他担心归乡无门。最后,词人设想在春天来临前,还能回味女子亲手烹调的菜肴,那熟悉的味道让他深深怀念。整首词情感真挚,通过对女子的描绘和自己的内心独白,展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尤侗的词风清新自然,此作亦是其才情的体现。
风吹冬暖变春暖,江梅艳艳横新枝。
经年不逢间何久,忽此相遇如有期。
初开珊珊尚寂寞,仙人缀佩悬瑶玑。
后日重来不可辨,漫漫月树留寒辉。
清香芬敷去何远,可惜不使蝶得知。
游人争至无日夜,对之但笑果喜谁。
不知春工用何术,抟造万物皆可为。
得非各使出所巧,约与斗竞合一时。
不然裁剪未易给,鞭役众鬼宁不噫。
终年成功财几日,旋亦堕坏良可悲。
传闻昔时大烹享,九牛合鼎羊豕随。
一取所实荐滋味,神啜不吐人食宜。
安知后世无所用,儿嚼不美还弃之。
古今万事皆若此,为尔绕树成嗟咨。
春城花草穷朱殷,俗儿趁走脚欲穿。
闲来无悰喜自适,时到双树为奇观。
庄如天官植幢盖,毅若壮士苍衣冠。
老枝又芽忽并出,似欲并力擎青天。
灵根深盘不可究,疑与地轴相拘挛。
不知培栽竟谁手,而又始植为何年。
行扪步绕不可问,但见茂色连云烟。
东风牵人少游此,佛屋日日重门关。
虽有大荫人不及,于此尤得志士怜。
束蒿为楹樗为柱,居者略不忧其颠。
乃令遗材抱美植,不得总载桷与椽。
高堂倾攲未支柱,匠者日亦经其边。
不思大干有强用,反以斧钝难其坚。
吁今谁是爱材者,定知惜此双树篇。
正色憎桃李,凌霜见嫩黄。
有同高士操,常占晚秋芳。
袅袅金风软,漙漙玉露光。
君恩隆一束,时令应重阳。
幸遇桑蓬庆,欣逢曲米香。
敢因难老祝,采掇奉瑶觞。
科斗何年变篆字,至秦程邈翻为隶。
今人但习真草行,谁会六书三耦意。
篆所最难柱与圈,学打一圈费三年。
岂容臆决蔑师授,汩没形象迷傍偏。
九江法帖钟鼎刻,兵火以来犹可得。
人间亦有说文本,臣翱反切臣锴释。
朱生赠我古印章,奎躔壁度森开张。
自言少小嗜此艺,意欲径上阳冰堂。
细观刀笔最佳处,颇识传笺通训故。
苟焉糊口栖此身,元来亦是知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