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古苔满地碧,浅山流泉走白石。
深山不接浅山云,今人还寻古人迹。
漆园先生竹皮冠,芙蓉衣薄秋风寒。
秋风寒,欲归去,昏鸦栖满溪头树。
深山古苔满地碧,浅山流泉走白石。
深山不接浅山云,今人还寻古人迹。
漆园先生竹皮冠,芙蓉衣薄秋风寒。
秋风寒,欲归去,昏鸦栖满溪头树。
这首《山中歌》由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描绘了一幅深山中的静谧景象,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之美。
首先,“深山古苔满地碧,浅山流泉走白石。”这两句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深山与浅山的不同景色。深山中,古苔覆盖,一片碧绿,展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浅山则有流水潺潺,白石在清澈的泉水中显得格外醒目,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山间水景的独特魅力。
接着,“深山不接浅山云,今人还寻古人迹。”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山中环境的描绘,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深山与浅山之间似乎没有云雾相连,象征着自然界的界限分明,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今人还寻古人迹”则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和对先贤足迹的追寻,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随后,“漆园先生竹皮冠,芙蓉衣薄秋风寒。”这里引用了庄子(漆园先生)的形象,通过竹皮冠和芙蓉衣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服饰特点,也寓意着高洁脱俗的人格追求。同时,秋风的寒冷更是渲染出一种清冷孤高的氛围,与前文的自然美景形成对比,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最后,“秋风寒,欲归去,昏鸦栖满溪头树。”这几句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内心感受。秋风的寒冷激发了诗人想要归隐的念头,而黄昏时分乌鸦归巢的画面,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个人哲学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深山草木自幽奇,四色荷花世所稀。
孤独园中瞻佛眼,凝祥池上捧天衣。
白公没后禅林在,王俭归来幕府非。
水冷风高人不到,却怜鸥鸟日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