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厌娑婆求净土。驰情送想存朝暮。
谁信不劳移一步。西方去。楼台隐隐云深处。
珠网为光华作雨。金沙布地无尘土。
怎不教人思去路。心专注。坐观落日如悬鼓。
为厌娑婆求净土。驰情送想存朝暮。
谁信不劳移一步。西方去。楼台隐隐云深处。
珠网为光华作雨。金沙布地无尘土。
怎不教人思去路。心专注。坐观落日如悬鼓。
此诗描绘了一位佛教信徒对净土的向往与追求。开篇"为厌娑婆求净土"表明了诗人对于世俗烦恼的厌弃和对净土的渴望。"驰情送想存朝暮"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净土的无时不在的思念与追求。
"谁信不劳移一步,西方去"显示出一种坚定的决心,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劝说或动摇,就决定踏上前往西方净土之路。"楼台隐隐云深处"则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建筑物被云雾遮掩,显得既神秘又远离尘世。
"珠网为光华作雨,金沙布地无尘土"是对净土美好景象的描写。这里的"珠网"和"金沙"象征着净土之中的极度洁净与珍贵,而"无尘土"则进一步强调了那种超脱凡世的清净。
"怎不教人思去路,心专注"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于修行者来说,这种境界是多么值得追求和专注于其中。最后"坐观落日如悬鼓"则以静坐在高处观看夕阳如同悬挂在天空中的鼓,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景象的欣赏。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精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净土的无限向往,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救赎的渴望。
归来袖手江湖,不妨左右持螯白。
凉宵幸对,一轮端正,娟娟秋色。
万宇冰清,千林霜缟,更无云隔。
对金茎露冷,铜壶漏静,梧阴转、画桥北。
堪叹平生辙迹。算纷纷、为谁驱役。
兔蟾应笑,蝇蜗累我,中年虚历。
抖擞吟情,徘徊舞影,可怜佳夕。
怅力微心在,梦中一曲,似黄楼笛。
此花迥绝他花,湘中不减吴中盛。
疑从太华,分来岳麓,根荄玉井。
炬列千红,盖擎万绿,织成云锦。
向壶天清暑,风梳露洗,尘不染、香成阵。
好是一番雨过,似轻鬟、晚临妆镜。
阿环浴罢,珠横翠乱,芳肌犹润。
载月同游,隔花共语,酒边清兴。
问六郎、凝伫多时,公不饮、俗几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