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閒向暗中探,搜索文书再细参。
歇后谁曾讥郑五,知儿我转取朱三。
道深宜用虚怀领,器重还凭大力担。
悟得苦言为圣药,才知谏果有回甘。
人情閒向暗中探,搜索文书再细参。
歇后谁曾讥郑五,知儿我转取朱三。
道深宜用虚怀领,器重还凭大力担。
悟得苦言为圣药,才知谏果有回甘。
这首诗《遣闷(其四)》由清代诗人多隆阿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坚韧。
首联“人情閒向暗中探,搜索文书再细参。”以“人情”二字开篇,暗示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暗中探”与“细参”之间,透露出诗人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谨慎观察与深入理解,以及对文字资料的细致研读,体现了其治学严谨的态度。
颔联“歇后谁曾讥郑五,知儿我转取朱三。”运用了歇后语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历史人物郑板桥与朱熹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于前人智慧的尊重与借鉴。通过对比“歇后”与“知儿”,既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也暗示了个人见解的形成过程,即从学习他人经验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
颈联“道深宜用虚怀领,器重还凭大力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在追求真理或高尚道德时,需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虚怀”),同时要有足够的力量(“大力”)去承担责任与挑战。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担当的一种呼吁。
尾联“悟得苦言为圣药,才知谏果有回甘。”以“悟得”和“才知”开头,表明了诗人通过经历与反思,认识到批评与谏言的价值,如同良药一般,虽然苦涩,但能带来长远的益处。这一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逆耳忠言的珍视,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的深刻领悟,即在困难与挫折中成长,最终收获甜美的果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智慧与坚韧,以及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