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闻江上雁声残,袖掩双眸泪暗弹。
霜信未经先折翼,不曾入耳已心酸。
悲闻江上雁声残,袖掩双眸泪暗弹。
霜信未经先折翼,不曾入耳已心酸。
这首诗以“闻雁有感”为题,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徐搢珊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听到江上雁声时的哀伤情绪,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共鸣。
首句“悲闻江上雁声残”,开篇即点明了主题——雁声的哀伤。雁,作为候鸟,其南迁北徙的季节性迁徙,往往与人的离别、思乡之情相联系。此处的“残”字,不仅指雁声的衰弱,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哀愁。诗人仿佛能感受到雁群在长途迁徙中的疲惫与无助,这种共鸣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次句“袖掩双眸泪暗弹”,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面对雁声时的反应。他用手遮住双眼,泪水却无声地滑落。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雁声所引发的悲伤难以抑制。袖掩双眸的动作,既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情感的释放,体现了诗人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后两句“霜信未经先折翼,不曾入耳已心酸”,则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更深层次。诗人并未直接描述雁群遭遇的具体困难,而是通过“折翼”和“心酸”这两个词,巧妙地传达出雁群可能面临的挑战与痛苦。这里的“霜信”可能象征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预示着雁群将面临更加艰难的旅程。然而,即便如此,雁群依然勇敢地飞翔,这背后蕴含的是对生命的坚韧与对未来的希望。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困境中仍保持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佩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在哀而不伤的氛围中,传递出对生命坚韧与希望的颂扬,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境遇与内心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石作人言豕人立,或啸其梁阚其室。
道人叱咤鞭雷公,驭风骑气行虚空。
赤手缚鬼如缚虎,画地为牢通鬼语。
登坛摄将如有神,问其姓字皆忠臣。
生不求生以害仁,死犹赫赫濯厥灵。
百鬼啖尽何足恤,吾独因之三太息。
关云长,张睢阳,凛然大节死不屈,至今日月犹争光。
荆州一失不复得,江淮保障谁之力。
欲为汉唐开太平,老天胡不留斯人。
有虎有虎山之巅,怒目炯炯当昼眠。
百兽畏伏不敢前,凭林一吼秋风寒。
昨日邻家妇,哀哀哭其子,叩头叫天天不语。
或曰枭食母、犬吠主,含沙射影毒欲死。
封豕长蛇肆侵侮,如此纷纷何独虎。
虎哉虎哉尔何知,磨牙摇尾争奔驰。
妖狐犹将假尔威,岂知彊者易弱盛必衰。
北平将军怒欲飞,弯弓远挂扶桑枝。
嗟尔有力何由施,吾见食汝肉而寝汝皮。
倚剑睨天三太息,弱肉彊食今何时。
麒麟驺虞亦物耳,呜呼吾不得而一见之。
融和又报。乍瑞霭霁色,皇州春早。
翠幰竞飞,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彩结蓬莱岛。
向晚色、双龙衔照。绛绡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
缥缈。风传帝乐,庆三殿共赏,群仙同到。
迤逦御香,飘满人间闻嬉笑。须臾一点星球小。
渐隐隐、鸣鞘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