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山上松,凿凿山下石。
移来近禅居,窗户生秀色。
室中老比丘,怡然坐终日。
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
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
所适不自知,何有喧与寂。
青青山上松,凿凿山下石。
移来近禅居,窗户生秀色。
室中老比丘,怡然坐终日。
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
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
所适不自知,何有喧与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禅居生活画卷。诗人以“青青山上松,凿凿山下石”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之中,松树挺立于青山之上,岩石则稳踞山脚,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坚韧的氛围。
接着,“移来近禅居,窗户生秀色”,描述了松树被移栽到禅居附近,不仅为禅居增添了生机与秀美,也暗示着禅者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禅居内,“室中老比丘,怡然坐终日”,描绘了一位老和尚在室内静坐,神情安详,似乎已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转境不在遗,观心了无得”,进一步揭示了禅者的内心世界,强调了对当下境遇的接纳与观察,而非执着于外在事物或个人得失。这种境界体现了佛教中“空”的思想,即一切皆空,无常变化,唯有内心的平静才是永恒不变的。
“疏雨洒崭岩,微风动萧瑟”,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轻柔的雨滴和微风的吹拂,进一步渲染了禅居周围的宁静与和谐。这些自然景象不仅美化了环境,也为禅者提供了一个冥想与反思的空间。
最后,“所适不自知,何有喧与寂”,表达了禅者在自然与内心的交融中,已经超越了外界的喧嚣与寂静,达到了一种自我认知与自我实现的境界。这种状态是难以言喻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禅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佛教哲学中的“空”与“静”的美学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