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白方为县,徒知大父雄。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
垂白方为县,徒知大父雄。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边塞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一种边塞将士的孤独与豪迈,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垂白方为县,徒知大父雄。”开篇即以宏伟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的壮丽景象,“垂白”指的是雪白的山峰,“大父雄”则是对将士家族英雄气概的赞颂,设定了整个诗歌的豪迈基调。
“山春南去棹,楚夜北飞鸿。”这里通过对山峦春色和远行大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边塞将士离别家园、征战他乡的情怀。春天的山峦美丽而又孤寂,大雁在夜晚北飞,象征着边塞军人的孤独与向往。
“叠嶂和云灭,孤城与岭通。”诗人通过对连绵山脉、飘渺云烟以及孤城与远岭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边塞的苍凉与辽阔。这里的“叠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山峦的层次感,而“和云灭”则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玄远感。
“谁知持惠化,一境动清风。”最后两句诗以哲理的笔触,表达了对边塞将士德行的赞美。他们在边疆之地,以仁德治理民众,使得一方水土皆成文明之境。此处的“谁知”表达了一种无人能及、难以言传的敬意,而“一境动清风”则是对这份德行影响所至之地的生动写照,清风似乎也被这一德行为之所感。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与将士情怀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怀念和赞美,以及对边塞壮阔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
博文约以礼,夫子诲子渊。
详说将反约,斯语在七篇。
由繁乃入简,此学本圣贤。
卓哉紫阳公,道统得正传。
剖析到精微,而后会大全。
讥以为支离,此说恐未然。
闲邪至敬义,简易斯坤乾。
后学懒用功,疏略取自便。
藉口鹅湖诗,一蹴登青天。
浪云即心是,所学竟类禅。
不知格物学,盖在诚意先。
如斯谓之简,毋乃堕一偏。
此风近颇张,门户欲自专。
君既学双峰,趋向尚慎旃。
路头且要正,莫踏船两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