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争追唐与宋,能言情性即诗人。
十年泉石常怀国,千首词章半忆亲。
残月晓风皆寄托,春花秋柳亦精神。
卿云未出欣先睹,定有灵山香火因。
何必争追唐与宋,能言情性即诗人。
十年泉石常怀国,千首词章半忆亲。
残月晓风皆寄托,春花秋柳亦精神。
卿云未出欣先睹,定有灵山香火因。
此诗《潜园琴馀草题词(其一)》由清代诗人陆翰芬所作,通过诗句表达了一位诗人对于情感、国家、亲人以及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首句“何必争追唐与宋”,诗人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表达了对古代诗歌经典的尊重,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不拘泥于传统,追求个性化的创作理念。接下来,“能言情性即诗人”一句,强调了情感与个性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认为能够真诚地表达自我情感的人就是真正的诗人。
“十年泉石常怀国,千首词章半忆亲”两句,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亲人的深厚情感。他将个人的经历与情感融入到诗歌中,通过十年的岁月和千首作品,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也寄托了对国家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残月晓风皆寄托,春花秋柳亦精神”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感悟。无论是夜晚的残月与拂晓的微风,还是春天的花朵与秋天的柳树,都被赋予了情感与精神,成为诗人情感表达的一部分。
最后,“卿云未出欣先睹,定有灵山香火因”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认为即使美好的事物还未出现,自己也能提前感受到它的美好,并且相信这种美好的情感会像灵山的香火一样,传递给更多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陆翰芬对于情感、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真我、表达情感的艺术追求。
采石江头李太白,狂不奈烦宫锦窄。
赤壁矶下苏东坡,一叶泛泛凌风波。
当时有月并有酒,和酒和月吞入口。
酒肠得月冷于冰,化作瑰辞喧宇宙。
两首赋,百篇诗,千秋万古称绝奇。
两翁不作归来鹤,玉宇琼楼寒漠漠。
若得长江变泼醅,少住人间亦差乐。
望圆晦缺秋复春,古来明月今来人。
我时举酒问明月,月亦团团应不得。
铁如意,玉唾壶。
我歌君和声呜呜,烂醉起舞嗔人扶。
问影莫是李与苏,月中仙子知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