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笑语问姮娥,时缺时圆意若何。
底事生成蟾皎洁,谁人种得桂婆娑。
霓裳旧曲曾传否,玉兔灵丹肯与么。
不信冰轮高几许,清光能得遍山河。
凭阑笑语问姮娥,时缺时圆意若何。
底事生成蟾皎洁,谁人种得桂婆娑。
霓裳旧曲曾传否,玉兔灵丹肯与么。
不信冰轮高几许,清光能得遍山河。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的《问月》,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相貌的赞美和对月宫神秘的好奇。首句“凭阑笑语问姮娥”以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比作嫦娥,通过设问展现出诗人对月圆月缺变化的好奇和亲近。接下来的“时缺时圆意若何”进一步追问月亮的变化寓意,暗示人生无常。
“底事生成蟾皎洁”赞美月亮的明亮洁净,如同蟾蜍般洁白无瑕,而“谁人种得桂婆娑”则借桂花树的神话,想象月宫中桂树的婆娑姿态,增添了神秘色彩。诗人又提及“霓裳旧曲曾传否”,暗示月亮可能承载着古代的美好传说和文化记忆。
最后两句“玉兔灵丹肯与么”和“不信冰轮高几许,清光能得遍山河”是对月亮高度的质疑和对月光普照大地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神奇力量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形象,又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元素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