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愁无雨,梦回闻雨声。
恰逢端午至,不觉和诗成。
惨淡疑天泪,滂沱吊屈生。
邦人云此日,阴感助阴兵。
几日愁无雨,梦回闻雨声。
恰逢端午至,不觉和诗成。
惨淡疑天泪,滂沱吊屈生。
邦人云此日,阴感助阴兵。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恰逢时节、情感与自然景象交融的意境。开头“几日愁无雨,梦回闻雨声”表达了诗人对于久旱无雨的忧虑,以及在梦中听到了雨声,这既是对降雨渴望的写照,也反映了一种心理状态的转换。紧接着,“恰逢端午至,不觉和诗成”则显示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时节(端午节)与内心情感的契合,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首诗。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创作才华,也反映出他对于时节变迁和个人情绪之间微妙关系的敏锐洞察。
“惨淡疑天泪,滂沱吊屈生”一句,则是对雨水来临时那种既悲凉又慰藉的心境进行描摹。诗人将天空的泪水与生命之源相联系,以此表达了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在端午这样的节令中,人们对于生长、繁殖的渴望。
最后,“邦人云此日,阴感助阴兵”则是对民众心理的一种揣测。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往往会有所感应,仿佛阴雨天气也能给人以力量,激发起某种斗志和决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内在情感与外部自然景象相互映照,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以及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力。
无田士相吊,亦以废燕乐。
我官虽在朝,得饮乃不数。
诗书向墙户,宾至无杯杓。
空取上古言,酬之等糟粕。
有如扬子云,岁晚天禄阁。
但无载酒人,识字真未博。
叔兮归自东,一笑堂上酌。
绪馀不及客,儿女聊相酢。
高谈非世欢,自慰亦不恶。
寄言繁华子,此趣由来各。
湖海声名二十年,尚随乡赋已华颠。
却归甫里无三径,拟傍胥山就一廛。
朱毂风尘休怅望,青鞋云水且留连。
故人亦见如相问,为道方寻木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