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戏答佛印偈》。诗中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佛法的广大和深奥。"百千灯作一灯光"象征着无数佛法智慧汇聚成一点,如同万盏灯火合成一束,形象地展示了佛法的无边。"尽是恒沙妙法王"进一步强调佛法如恒河沙数般众多且精妙无比,犹如法王统治着这无尽的智慧海洋。
"是故东坡不敢惜"表达了苏轼对佛法的敬畏和珍视,他即使身为文人墨客,也不吝啬自己的才华,愿意借用世间的一切,包括"四大"(地、水、火、风,佛教中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来作为修行的禅床,寓意佛法可以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整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以及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
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
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
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蓬莱才子即萧郎,綵服青书卜凤皇。
玉佩定催红粉色,锦衾应惹翠云香。
马穿暮雨荆山远,人宿寒灯郢梦长。
领取和鸣好风景,石城花月送归乡。
仙翁归卧翠微岑,一夜西风月峡深。
松径定知芳草合,玉书应念素尘侵。
闲云不系东西影,野鹤宁知去住心。
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