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移根在处安,灵苗应不惮春兰。
节当重九偏增重,人过渊明却解看。
秋气催花香淡淡,月华凝叶影团团。
岁寒篱落霜清后,谁表贞心上笔端。
在处移根在处安,灵苗应不惮春兰。
节当重九偏增重,人过渊明却解看。
秋气催花香淡淡,月华凝叶影团团。
岁寒篱落霜清后,谁表贞心上笔端。
这首诗以菊花为题,描绘了菊花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与品格。首句“在处移根在处安,灵苗应不惮春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菊花以生命力,无论移栽何处都能安然生长,不畏惧与春兰并存,展现出菊花坚韧的生命力。
接着,“节当重九偏增重,人过渊明却解看”两句,通过时间点“重阳节”和历史人物陶渊明,进一步赞美菊花在特定时节的美丽与高洁,以及它能吸引文人雅士的目光。这里暗含了菊花与陶渊明隐逸精神的共鸣,象征着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秋气催花香淡淡,月华凝叶影团团”描绘了菊花在秋季的景象,淡淡的香气与月光下叶影的团团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凸显了菊花在自然中的和谐之美。
最后,“岁寒篱落霜清后,谁表贞心上笔端”表达了对菊花在严冬霜后的坚韧与贞洁的赞美,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思考:如何将这种内在的品质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对菊花品格的颂扬,也是对诗人自身艺术创作能力的一种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高洁,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独特审美情趣。
江阴城中头白翁,面皱腰曲双耳聋。
手扶竹杖官道侧,向人欲语扪心胸。
自言往昔承平日,老夫城中家富实。
一从浙右干戈兴,官税民差日繁剧。
大儿从戎行,小儿当赋役。
纵有老夫存,连年避兵革。
元戎既退海寇来,江阴城中生绿苔。
人心汹汹乐变易,杀人何异除蒿莱。
去年自逢吴总兵,与民为主民获生。
官军不扰民乐耕,大开濠堑坚筑城。
老夫甘分守困寡,不忘作诗歌太平。
繁昌夹,繁昌夹口江流狭。
波涛汹汹云冥冥,芦苇萧萧风飒飒。
棹郎三日无北风,背牵百丈行泽中。
前歌未断后歌发,野烟孤没惊飞鸿。
繁昌夹流深几许,繁昌人民夹前住。
苦竹截篙芦缚舟,打鱼烧山自成趣。
人生处世何为荣,一褐足以安其生。
但得有溪可渔有土可耕,何用出入誇肥轻。
君不闻五陵公子多豪举,甲第连云耀飞翥。
朝闻鼍鼓击春风,暮见彤扉锁秋雨。
钟山菀如沐,绣巘孕春饶。
生黄归灌棠,骇绿乱陵苕。
谷沸桃雀集,飙回川景娇。
兹今愧畜轸,宿昔忆联镳。
陟峻鼻生火,酣芳脸带潮。
诗情霞间迥,酒缬望中销。
偏怜晴萝思,长丽凉月宵。
文园病渴吻,沈生减围腰。
江表周公子,华采双凤翘。
逸兴如遄举,相随撷鞠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