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逢元日,朝陵有一臣。
山川通御气,节物到王春。
阙下樵苏尽,江东战伐新。
相看园殿切,鹄立几萦神。
十载逢元日,朝陵有一臣。
山川通御气,节物到王春。
阙下樵苏尽,江东战伐新。
相看园殿切,鹄立几萦神。
这首诗是清代顾炎武在元旦时于陵下所作,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联“十载逢元日,朝陵有一臣”,点明了时间背景和地点,即在经历了十年之后的元旦,诗人来到了陵墓前。这一句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顾。
颔联“山川通御气,节物到王春”,描绘了陵墓周围的自然景象,山川与节令的变化共同构成了春天的氛围。这里的“御气”指的是帝王的气息或威严,通过自然界的反应来体现,暗示了皇权的象征性存在。
颈联“阙下樵苏尽,江东战伐新”,转而描述了社会现状。阙下,指皇宫门前,这里用来形容京城;“樵苏尽”意味着百姓生活困苦,无暇砍柴,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的凋敝。江东,泛指南方地区,这里可能指战争频繁的区域,暗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尾联“相看园殿切,鹄立几萦神”,诗人与陵墓中的先王相对,心中充满复杂的情感。园殿,指陵墓中的宫殿,这里象征着逝去的辉煌与权力。鹄立,比喻诗人像白鹄一样肃立,表达出对先王的敬仰与哀思。几萦神,几字强调了情感的深沉,萦神则表示思绪在先王的英灵上盘旋,难以释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元旦时节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状,以及诗人对陵墓的瞻仰,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逝去君主的哀悼之情。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不惜露侵衣,俱行草径微。
论文尊有酒,竟日坐忘归。
谁谓吾居陋,能来好客稀。
林园故多暇,杖屦莫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