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送人作校官,也知当代重儒冠。
固因学舍人才盛,自觉戎藩礼数宽。
一县士风今日见,百年师道后来看。
淮山堂上清于水,莫遣惊尘到杏坛。
年年送人作校官,也知当代重儒冠。
固因学舍人才盛,自觉戎藩礼数宽。
一县士风今日见,百年师道后来看。
淮山堂上清于水,莫遣惊尘到杏坛。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成廷圭创作的《送遆思诚出盱眙教谕》,表达了对朋友遆思诚赴任教谕的期许与祝愿。首联“年年送人作校官,也知当代重儒冠”写诗人每年都要送别他人担任教育职务,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儒家知识分子的重视。颔联“固因学舍人才盛,自觉戎藩礼数宽”赞美了旴眙地区学府人才济济,同时暗示了当地对待教师的礼遇和宽容。
颈联“一县士风今日见,百年师道后来看”进一步强调了旴眙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尊师重教的传统,认为这种风尚将会影响未来许多代人。尾联“淮山堂上清于水,莫遣惊尘到杏坛”以淮山的清澈比喻教育环境的纯净,希望朋友能保持清廉,不受世俗干扰,守护好教育的净土——杏坛。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朋友的鼓励,也寄寓了对教育事业的深深关切,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苍岩何巍巍,壁立倚晴汉。
中有一泓泉,淅沥下岩半。
绿萝水帘泻,触石星珠散。
纡回坐成池,隐隐白虹粲。
岩栖者谁子,跬步得幽观。
徬徨此水侧,日夕味爻彖。
烱然生道心,旧染如濯盥。
不学蒙园叟,偶尔事空玩。
养正思古人,因之重三叹。
太守王公家太行,埋玉虽久声琅琅。
我观东海笔循吏,生色澹沲如登堂。
公初作官不择禄,海上二州成善俗。
后来坐治海丰城,百姓至今犹聚哭。
西安大郡称关中,贤守只云王海丰。
当时去思耿未已,棠阴白草悲秋虫。
人言仕学皆前定,阴功不似公家盛。
三世相传五马符,前有金华后安庆。
安庆高文如乃公,不久报政蓬莱宫。
玺书锦袍还旧物,墟里一日生春风。
我忆王公渺何处,遗泽不随漳水去。
观风使者问先贤,认取庭前古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