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街南宅子居,萧然几案食无鱼。
山人为办横斜供,自洗禅龛净水盂。
借得街南宅子居,萧然几案食无鱼。
山人为办横斜供,自洗禅龛净水盂。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清贫而自在的生活状态。"借得街南宅子居"表明诗人暂时占据了城南的一处住宅,这里的“借得”显示出一种临时性和不稳定感,可能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生活境遇。
"萧然几案食无鱼"则是对这份清贫生活的具体描绘。"萧然"形容桌子的干净整洁,没有多余之物,而“几案”即书桌和餐桌,通常代表了读书和饮食的场所。这里指出诗人虽然生活简朴,但环境依旧保持得井井有条。而“食无鱼”则直接点明了生活中的俭朴,没有鲜美的鱼肉,只能吃些简单的素食。
接下来的"山人为办横斜供"中的“山人”通常指隐居的文人或道士,他们往往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这里的“为办横斜供”则是说诗人为了准备简单的祭品而努力,可能是一些野菜、果实之类的素食,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自给自足,更展示了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最后,“自洗禅龛净水盂”中的“自洗”表明诗人自己动手清洁,而“禅龛”则是指用于存放水或饭等物品的器皿。这一句强调了诗人的勤俭持家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净水盂"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即便在清洗日常用具时也追求一种干净整洁的状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简单、自足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峻拔天垂秀,盘回地拱灵。
神峰腾北道,法界控南屏。
龙雨周三笠,鹏风合四溟。
楼台出霄汉,钟鼓隐雷霆。
咒食猿窥洞,闻经鹤避汀。
迷途登觉路,佳客借閒庭。
风帽秋曾落,云车晚再停。
黑头全变白,红树几还青。
踪迹迷鸿雪,光阴换鸟星。
谁知陶令醉,总是屈原醒。
旧事惊还问,新词厌复听。
凭吹剑头吷,题向冷泉亭。
西风吹满空山雪,草木摧残众芳歇。
方春三月二月时,锦片韶华逐飞叶。
岁寒心契百年期,凌云老干凝烟枝。
萧条墙角半枯树,何事忽见琼瑶姿。
寒香晚色迷幽绿,半入前溪半茆屋。
翠禽啼梦蛰龙惊,白鹤叫霜仪凤宿。
秦封晋逸两悠悠,人在西湖已倦游。
炎凉不改固穷节,老大真成时辈羞。
炎凉老大随时至,毕竟谁非与谁是。
惟有从来铁石心,风烟雪月都相似。
红尘满道踏歌声,谁向穷荒访旧盟。
陇头不寄平安报,湘曲应孤驿使行。
明堂近复来梁栋,筱簜琅玕尽登用。
却疑羌笛妒人来,一曲关山又三弄。
日夕将天兵,闻已度淮水。
黎庶仰虹霓,雨雪何不止。
北军利高亢,值此非所喜。
行师有纪律,日须五十里。
南风吹铁衣,却走泥没趾。
锈涩剑锋回,塺疏弓力弛。
况不便舟船,经涉殊未已。
指日布阳春,顽阴悉飘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