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霄桂魄欲圆时,乍见鳞空天幕垂。
为恐多人动秋思,不教流影白榆枝。
璇霄桂魄欲圆时,乍见鳞空天幕垂。
为恐多人动秋思,不教流影白榆枝。
这首诗描绘了八月十四日夜晚月亮即将圆满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亮从云层中显现的情景,以及对秋夜之美的感慨。
首句“璇霄桂魄欲圆时”,以“璇霄”形容天空,以“桂魄”比喻月亮,暗示月亮即将圆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欲圆时”则透露出月亮即将达到完美状态的期待感。
次句“乍见鳞空天幕垂”,“乍见”表示突然间发现,形象地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显露出来的瞬间,仿佛是天幕上悬挂的一片银色鳞片,生动地展现了月亮与天空的对比,以及月亮初现时的惊艳。
第三句“为恐多人动秋思”,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表达了对月亮美景可能引发人们思念之情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捕捉。
最后一句“不教流影白榆枝”,“不教”二字强调了诗人希望月亮的光辉不要仅仅停留在白榆树上,而是要普照大地,让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这份美好。这里不仅描绘了月亮在白榆树上的投影,更寄托了诗人希望光明能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亮即将圆满时的景象描绘,以及对秋夜之美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类情感的洞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春仲赋南征,岁暮复北走。
区区徒尔为,惭愧道旁堠。
岐路剧羊肠,重岗九十九。
马疲须著鞭,袖短难藏手。
与君从此别,把袂倚衰柳。
百年但如斯,不日成老丑。
我本四方人,飘泊谁为偶。
有意问山神,此生复来否。
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毕。
地得一,草木山河并土石。
君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明光的历。
有欢荣,有愁戚。或冤亲,或顺逆。富且贵,贫且乞。
万样千般谁运为,空谷之声随应出。
鸳鸯绣了任君看,不露金针太绵密。
褒禅奉劝各回头,莫待临行却啾唧。
识取摩诃般若光,万古悠悠是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