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万卷老颜回,碎屋三间紫翠隈。
万古不花文字眼,先生元是活书堆。
自家朗月天无限,到处浮云水一杯。
打得人间糟粕透,庖羲画画是秦灰。
谁将万卷老颜回,碎屋三间紫翠隈。
万古不花文字眼,先生元是活书堆。
自家朗月天无限,到处浮云水一杯。
打得人间糟粕透,庖羲画画是秦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者,其居所简陋却充满文墨之气。"谁将万卷老颜回",以颜回的典故,赞美了老者博学多才;"碎屋三间紫翠隈",以简朴的住所衬托出主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高雅。"万古不花文字眼",强调了老者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先生元是活书堆",进一步赞扬其学识渊博,如同一座活生生的图书馆。
"自家朗月天无限",表达了老者内心世界的广阔和明亮,如满天皓月般清澈无垠;"到处浮云水一杯",则以云水比喻世事变幻莫测,而老者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一切,犹如饮一杯清茶,淡然处之。"打得人间糟粕透",展现了老者对世间污浊现象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庖羲画画是秦灰",借用古代神话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先贤智慧的崇敬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老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当年投笔过淮山,油幕谈兵故不凡。
老去功名空白发,向来簿领愧青衫。
龙龛内典超金界,鸿宝遗编付玉函。
况有诸孙振门户,不须留恨黯松杉。
有人八百岁,作鬼三千年。
如此岂不夭,或者称其绵。
大椿一春秋,为岁各八千。
久矣摧为尘,朝菌犹目前。
燕坐一息顷,直到羲农边。
谁谓未来事如漆,未来龟镜已在先。
天地一指掌,日月双跳丸。
抟沙小儿戏,沧海为桑田。
南华达生亦已死,伯伦半醉不是颠。
读书堂上眼如月,轮扁释凿乃冁然。
高车本桎梏,更被绳墨牵。
利泽苟未谐,仁义空自煎。
有客区区老山泽,不鸣不食称神仙。
呼来饮酒不肯饮,月明骑鹤游青天。
举杯邀明月,舞影各自怜。
必求至乐何者为至乐,今也不乐何用空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