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过石门驿,秋风吹广陌。
广陌正西成,场圃地无隙。
与与带秉禾,青青盈陇麦。
最喜秋雨足,绿野含渥泽。
老幼无菜色,仓箱颇有积。
四顾生欢心,青骢不须策。
路旁一农父,倚杖愁默默。
岂伊忧喜殊,其言鄙而得。
前年夏无收,所种供蟊贼。
去岁薄有穫,仅供半冬食。
今秋倍去岁,铚刈殊费力。
租吏下乡来,款接完赋额。
吏去业主至,逋欠坐求责。
吾农三时劳,曾无一日适。
我闻凄然悲,执政无良画。
井田与均田,制颇垂简册。
行之时势异,得寸还失尺。
罔民焉可为,恒产究安则。
翁其善保躯,展转增叹息。
午过石门驿,秋风吹广陌。
广陌正西成,场圃地无隙。
与与带秉禾,青青盈陇麦。
最喜秋雨足,绿野含渥泽。
老幼无菜色,仓箱颇有积。
四顾生欢心,青骢不须策。
路旁一农父,倚杖愁默默。
岂伊忧喜殊,其言鄙而得。
前年夏无收,所种供蟊贼。
去岁薄有穫,仅供半冬食。
今秋倍去岁,铚刈殊费力。
租吏下乡来,款接完赋额。
吏去业主至,逋欠坐求责。
吾农三时劳,曾无一日适。
我闻凄然悲,执政无良画。
井田与均田,制颇垂简册。
行之时势异,得寸还失尺。
罔民焉可为,恒产究安则。
翁其善保躯,展转增叹息。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农忙的景象,以及农民在收获季节的喜悦与担忧并存的心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田的繁忙与丰收的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农民在赋税重压下的困境。
首句“午过石门驿,秋风吹广陌”,开篇即以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的描述,营造出一幅秋风送爽、田野金黄的画面。接着,“广陌正西成,场圃地无隙”描绘了农田的广阔与丰收的景象,场圃上堆满了成熟的庄稼,没有一丝空隙,展现出丰收的盛况。
“与与带秉禾,青青盈陇麦”进一步描绘了农民忙碌收割的场景,他们手持镰刀,穿梭于金色的麦浪之中,收获着一年的辛勤成果。“最喜秋雨足,绿野含渥泽”表达了对雨水充足的感激之情,滋润的土地孕育了丰饶的收获。
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喜悦上,而是深入到了农民生活的实际困境中。“老幼无菜色,仓箱颇有积”看似描绘了丰收后的富足,但紧接着的“四顾生欢心,青骢不须策”却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讽刺,丰收的果实并未完全转化为农民的福祉。
“路旁一农父,倚杖愁默默”描绘了一位老农面对丰收与负担的复杂心情,他的愁容并非因丰收而起,而是对赋税重压的忧虑。接下来的几句诗详细描述了农民在赋税重压下的生活困境,从夏无收成到薄有收获,再到今秋的加倍劳作,都未能逃脱赋税的沉重负担。
“租吏下乡来,款接完赋额”表现了官府征税的严苛,即使在丰收之年,农民仍需竭尽全力满足赋税要求。“吏去业主至,逋欠坐求责”揭示了农民在赋税压力下可能面临的债务问题,甚至失去土地的风险。
最后,“我闻凄然悲,执政无良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困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政府政策的质疑。他提出,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虽有记载,但在现实应用中却难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制度的执行与时代背景不符,导致了农民的苦难。
“翁其善保躯,展转增叹息”是对老农的劝告,希望他们在艰难中保全自己,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收的景象,更深入探讨了农民在丰收与赋税之间的矛盾与困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农民福祉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