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
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
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
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
这首诗描绘了虎丘千人坐的壮丽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之美。
“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 开篇即以“千人坐”和“百尺松”为引,营造出一种高远而幽深的氛围。千人坐,暗示了此处曾是人群聚集之地,如今却显得空旷而静谧;百尺松,则是自然界的长者,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这两句不仅描绘了空间的高度落差,也暗含了历史的厚重感。
“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 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与隐喻。碧池与宝剑,寒涧与潜龙,分别代表了静美与力量,宁静与生机。碧池中的宝剑,或许象征着隐藏于平静之下的不凡与锐利;寒涧中的潜龙,则寓意着潜在的力量与未来的希望。这两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命中未知与可能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丘千人坐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邃思考。通过对比与隐喻的手法,既呈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鲁翁秀山归,虚翁钱塘留。
虚翁秀山来,鲁翁钱塘游。
中秋前三日,西东各登舟。
及至中秋夕,两翁空相求。
是夕亦无月,欲饮无朋俦。
重九谓胥会,独醉南山秋。
风雨更旬馀,掩关空室幽。
忽闻落叶响,野屦穿林陬。
惊视乃鲁翁,虚翁失百忧。
急呼一斗酒,果茹与儿谋。
俗态定难诘,时事勿浪筹。
默酌无一语,世人知此不。
天王理万国,势必委诸吏。
制字从一史,执法不可二。
奈何雍也面,胸臆伏私意。
两讼一求捷,两役一求避。
含糊卒未决,徐徐较馈遗。
酒果若羔雁,书画及弊器。
到官一物无,去官百需备。
此县与彼县,大率不相异。
独有楚县尹,不肯作此事。
无钱买归舟,仆马亦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