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张夏山挽词·其六》
《张夏山挽词·其六》全文
明 / 文徵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参藩江右寄旬宣,一道清风万口传。

底事谗言能乱国,又将书剑下西川。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张夏山挽词(其六)》中的片段,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张夏山的哀悼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首句“参藩江右寄旬宣”,描绘了张夏山在江右地区担任参藩职务时的场景,旬宣可能指的是他所负责的事务或职责,暗示了他在地方治理上的贡献和影响力。

“一道清风万口传”则赞美了张夏山的廉洁公正形象,他的美德如同清风一般,深入人心,广为流传。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品质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人们对高尚道德的向往与推崇。

接下来的“底事谗言能乱国”,直指社会现实中的阴暗面——谗言与政治腐败。这句话表达了对那些无端诽谤、扰乱国家秩序行为的批判,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正义缺失的忧虑。

最后,“又将书剑下西川”以张夏山的行动为引子,暗含了对人才流失、理想破灭的感慨。这里“书剑”常用来比喻读书人携带着学问和理想,前往远方追求事业或实现抱负。然而,在“下西川”的过程中,或许意味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或是对个人命运无奈的描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在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中,表达了对道德、公正与理想追求的坚守。文徵明通过简练的诗句,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

作者介绍
文徵明

文徵明
朝代:明   字:徵明   籍贯:因先世衡山   生辰: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
猜你喜欢

药室咏六首·其二

寂寥花水上,结构羽人庐。

窗户生云闇,松杉映月虚。

犬灵因试药,鹤老解窥书。

长揖当涂客,荣华不可如。

(0)

夕诣郊外

久瘵积幽抱,端居乏欢趣。

日夕览郊园,俛仰增愁慕。

林静动风飙,川迥来云雾。

征蓬驶且断,栖鸟惊还聚。

感物悟时变,忧生测年暮。

衰颜渐已迫,稚齿谁能驻。

淹留岁方晏,沈吟日云屡。

有怀空若兹,无闻良可惧。

(0)

杂体诗·其二十

乖离焉有常,佳侣若参商。

谐合无定端,契阔殊未央。

劳歌欲自慰,赠言非可将。

寄款托微波,延伫惠来章。

(0)

青野堂成二首·其二

不厌芳华耽寂寞,江湖廊庙本同机。

明时正好兴周道,要识莘磻是汝师。

(0)

答黄应期太常

闻君未罢沧溟钓,余复归耕绵上田。

江东落日淹多梦,燕市残杯空昔贤。

怅别喜承县榻问,离群那寄卜居篇。

越城西望无千里,乘兴还回何处船。

(0)

野兴

龙首桥南湖水北,幽居细拟辋川中。

青霞返照流孤榻,白鸟卑栖并一丛。

弄筏取鲂随稚子,接觞争席任邻翁。

年来混迹渔樵下,剩有铜鞮伯氏风。

(0)
诗词分类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诗人
李渔 李杰 程颢 袁崇焕 沈括 王同祖 费宏 萧统 朱瞻基 黄清老 李齐贤 王微 王贞白 徐灿 仓央嘉措 尤袤 黄任 瞿佑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