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名大梅,驱车入山麓。
试问山中人,山名竟谁属。
禅家开道场,为说梅子熟。
仙家指为岩,曾此隐梅福。
或云古有梅,其大蔽山谷。
至今二梅梁,灵响皆其族。
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
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躅。
馀皆不可辨,安得究图录。
但爱山又山,乔林间脩竹。
此山名大梅,驱车入山麓。
试问山中人,山名竟谁属。
禅家开道场,为说梅子熟。
仙家指为岩,曾此隐梅福。
或云古有梅,其大蔽山谷。
至今二梅梁,灵响皆其族。
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
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躅。
馀皆不可辨,安得究图录。
但爱山又山,乔林间脩竹。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楼钥所作的《大梅山》,诗人以游历大梅山的视角,描绘了山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说。首句“此山名大梅”开门见山,点出山的主题。接下来通过与山中人的交谈,展现了山名的由来,既有禅家的修行道场,又有仙家的隐居故事,以及古梅的传说。诗人还提到了其他历史遗迹,如禹祠,暗示大梅山的历史底蕴。
诗中“他山抗惊湍,禹祠横殿屋”描绘了山势的险峻和人文建筑的壮观,而“三者尚谁凭,禅师有遗躅”则表达了对禅宗遗迹的敬仰。然而,对于其他细节,诗人表示难以辨认,只能感叹于山的连绵和林间的修竹之美。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既展示了大梅山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楼钥作为南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