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古人语,民以食为天。
宵衣望岁心,日久倍乾乾。
惟愿万宇内,比户免饥寒。
念彼淮徐地,水旱数岁连。
啼饥彼老幼,孰哺粥与饘。
号寒彼妇子,孰衣布与绵。
每当大吏奏,或闻舆论传。
玉食不能咽,仰吁泣涕涟。
匡救尽人事,蠲复遑后焉。
旋命大臣往,勘赈德意宣。
拯彼沟壑危,登此衽席安。
帑藏非所惜,更留转漕船。
近接守土臣,封章传喜言。
云是麦有秋,饼饵可佐餐。
仍逢雨旸若,秧苗绿茁田。
稍慰午夜忧,额手意欢然。
皇天溥仁爱,今秋定有年。
曾闻古人语,民以食为天。
宵衣望岁心,日久倍乾乾。
惟愿万宇内,比户免饥寒。
念彼淮徐地,水旱数岁连。
啼饥彼老幼,孰哺粥与饘。
号寒彼妇子,孰衣布与绵。
每当大吏奏,或闻舆论传。
玉食不能咽,仰吁泣涕涟。
匡救尽人事,蠲复遑后焉。
旋命大臣往,勘赈德意宣。
拯彼沟壑危,登此衽席安。
帑藏非所惜,更留转漕船。
近接守土臣,封章传喜言。
云是麦有秋,饼饵可佐餐。
仍逢雨旸若,秧苗绿茁田。
稍慰午夜忧,额手意欢然。
皇天溥仁爱,今秋定有年。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江南淮徐等处连年被灾既蠲租赐复旋命大臣前往加赈今闻麦秋有收喜而有作》。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然灾害下百姓苦难的同情。
首句“曾闻古人语,民以食为天”,引用古语强调了粮食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接着,“宵衣望岁心,日久倍乾乾”描绘了官员们日夜忧虑,期盼丰收的情景。接下来的几句“惟愿万宇内,比户免饥寒”表达了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免于饥饿和寒冷的愿望。
诗中描述了淮徐地区连续几年遭受水旱灾害,老幼啼饥,妇子号寒的惨状。在听到官员们的汇报和舆论的反映后,乾隆皇帝深感痛心,表示即使自己享用的美食也无法下咽,心中充满了悲愤和忧虑。
随后,皇帝命令大臣前往灾区进行赈灾,救助受灾群众,使他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生活得以安定。他不吝惜国库的财富,甚至调拨了转运船只,以确保物资的充足供应。在得知麦子有望丰收的消息后,皇帝感到欣慰,封章传喜,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最后,诗人感慨于上天的仁慈,相信今年必定是一个丰收之年。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责任感,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仁政思想。
纷喧无定赏,寂寞有真性。
好古延清芬,媚时得俗病。
胡然性所乐,而求与众竞。
试问千世文,得失孰为政?
敛情寄闲旷,逸韵发歌咏。
所保在冲襟,余事及酬赠。
促迫斯不容,平生抱孤兴。
此道少荣辱,矫欲逃数命。
顾言结素心,永世仰冰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