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喧无定赏,寂寞有真性。
好古延清芬,媚时得俗病。
胡然性所乐,而求与众竞。
试问千世文,得失孰为政?
敛情寄闲旷,逸韵发歌咏。
所保在冲襟,余事及酬赠。
促迫斯不容,平生抱孤兴。
此道少荣辱,矫欲逃数命。
顾言结素心,永世仰冰镜。
纷喧无定赏,寂寞有真性。
好古延清芬,媚时得俗病。
胡然性所乐,而求与众竞。
试问千世文,得失孰为政?
敛情寄闲旷,逸韵发歌咏。
所保在冲襟,余事及酬赠。
促迫斯不容,平生抱孤兴。
此道少荣辱,矫欲逃数命。
顾言结素心,永世仰冰镜。
这首诗《寄子受三首(其一)》由清代诗人李宪噩创作,通过对比“好古”与“媚时”的态度,探讨了个人品性与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
首句“纷喧无定赏,寂寞有真性”,描绘出在喧嚣世界中寻找真正价值的困难,与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好古延清芬,媚时得俗病”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追求古朴之风,能保持高洁之气;迎合世俗,却易染上庸俗之病。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赞赏。
“胡然性所乐,而求与众竞”则进一步阐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出人们往往在追求与群体一致的同时,失去了自我。诗人提出疑问:“试问千世文,得失孰为政?”意即在历史长河中,是遵循本心还是迎合世俗,哪个更为重要?
接下来的几句“敛情寄闲旷,逸韵发歌咏。所保在冲襟,余事及酬赠”表明了诗人自己的选择——远离尘嚣,寄情于自然与艺术之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并将这份情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他认为,保护内心纯洁是最重要的,其余的社交活动则是次要的。
最后,“促迫斯不容,平生抱孤兴。此道少荣辱,矫欲逃数命。顾言结素心,永世仰冰镜”总结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识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和高尚情操不易,但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他希望自己的心灵如同冰镜一般,永远保持清澈透明,不受外界荣辱的影响。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真善美的向往。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雨脚收不尽,斜阳半古城。
独携幽客步,闲阅老农耕。
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
余非避喧者,坐爱远风清。